《雨花》年4月的头条诗人是赵雪松,《雨花》以“在树林里”为题,发表了赵雪松的10首诗。这赵雪松,也是“著名诗人”了,从其简介里可以看到,他出版了不少诗集,获得了不少奖项。 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读了赵雪松的这10首诗(这得感谢中国诗歌网啊,可以很及时地读到各大刊物上头条诗人的诗),给人的感觉,就是现在的诗人都“佛系”了。既然《雨花》以“在树林里”为题,那我们还是看看这首《在树林里》吧。 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忘我”的境界,走在树林里,“我丢失了姓名”,“也不想成为什么栋梁”,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把心也收了”,然后“像鸟儿敛翅归巢”。或者说,这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像自然万物一样,顺其自然。 而在赵雪松的其他几首诗里,总能看到这样的观点。有的甚至很明显,就是“佛系”的体现,比如《安宁市》里的“小沙弥”、《黄河》里的“苦修”、《雨后》里的“尘垢”等等。 赵雪松(图片来源于网络)无独有偶,还是年4月,《山花》的头条诗人叶德庆,写的诗也有这种“佛系”的特征。比如他的《无常》,诗名就很“佛系”。其中的“肉身”、“剃度”、“僧人”、“云游”等等,都是“佛系”里的常用词。 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只怕没有这么简单。《山花》和《雨花》,虽然都有花,但一个为山一个为雨,还是不一样的。但为何他们四月头条诗人的诗,都很“佛系”呢?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诗人们喜欢“佛系”的缘故。 写这样的一些诗,看起来很“自然”,很“坦然”,还有点“哲理”。所以,只要写这一类的诗,往往使人觉得有“诗意”,立意也不错。只要凑一些静物,描绘一下心情,再加上一些“佛系”的词汇,就给人一种“意境悠远”的感觉了。 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说实话,我是先读了叶德庆的诗,觉得他这样写还不错,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夸了夸,只是有点“颓废”的感觉。再读读赵雪松的诗,还是这样的调调,就觉得有些厌烦了。写这样的诗成了一个套路,次数多了,就有点像一位老僧,唠唠叨叨个没完。 诗人们现在真的“佛系”了吗?我看未必。他们如果真“佛系”了,还会出版那么多的诗集吗?还会去争取那么多的奖项吗?还会去发表那么多的作品吗?所以,他们其实是没有“佛系”的,这只是他们写诗的窍门。他们写着“佛系”化的诗,却争着去获得各种“名”。 赵雪松(图片来源于网络)这样的诗,确实很有“欺骗性”,读起来很像诗。但仔细一琢磨,就是在劝人“躺平”。虽然“躺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显然是最不积极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值得提倡。如果诗人们都写这样的诗,那还不如去听和尚念经来得彻底。 这种“佛系”化的诗,表面上看起来比“屎尿体”要高雅,但其本质也是一样的,言之无物。所以,写这样的诗,也是“为了写诗而写诗”。这反映了现在诗人们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飘着”,不接地气,和现实生活距离太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