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读书思享会·第七期

《娇惯的心灵》

6月9日晚,社会学系年春季学期最后一场读书思享会于涵英楼如期举行,本期阅读书目为格雷格·卢金诺夫与乔纳森·海特的著作《娇惯的心灵》,博士研究生成小娟领读,任围主持。本次读书会邀请社会学系朱晓文教授进行阅读指导,杨江华副教授、郝明松副教授两位老师和线上线下近60人共同参与。

活动现场

序言——智慧之旅

三种谬误:

·脆弱人设: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情感推理: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我们VS他们: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上述三种人生谬误以及由他们所生发的政策和政治运动,已经伤害到了当下的年轻人。且在大学校园内制造事端,甚至威胁到自由民主体制的未来。这些谬误已经在许多大学校园内开花结果,但追根溯源,它们起始于更早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儿童期的成长经验。

学生:坚定支持言论自由的生力军→要求将“触发性”的材料从课程中清理,“坏孩子的否决”,利用抗争组织同学参加讲座。某些类型的言论,甚至是某些经典著作和客户称的内容,干预了他们的应对力,他们需要被保护起来,远离那些他们认为会“触动”他们,或者令他们“感到不安”并由此损害身心健康的材料。

我们普遍认为学生是脆弱的。即便有些学生并不脆弱,也经常相信,其他同学处于危险之境。故此需要保护。几乎无人会反向思考,学生在遭遇那些他们标记为“触发性”的言论或文本之后,他们会成长起来,变得更坚强。——这就是脆弱的谬误: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今天的大学生正在学会扭曲的思考方式(将自己保护起来,不与某些言论相接触),而这只会让他们变得脆弱、焦虑,并且更易受到伤害。

——格雷格

许多家长、中小学老师、大学教授,还有学校管理者,在教育这一代大学生中,都陷入了一种不自觉的谬误,使年轻人养成了焦虑或抑郁症患者那里常年的心理习惯。孩子一开始所接受的教育,就告诉他们要警觉风险,运用两分(或者二元对立)的思考,放纵他们在第一时间作出的情绪回应,最终陷入种种认知上的扭曲。

-年的动荡岁月:种族问题引发抗议、恐怖主义事件、特朗普问鼎白宫、MeToo运动。

“娇惯”意味着“过度保护”:在保护孩子这个问题上,成年人如今做的实在太多了,他们把手伸得实在太长,这也就导致某些负面的结果(“为什么仅有善意是不够的,错误观念正在培养失败的一代?”)。

(领读人:成小娟

第一篇:三种错误观念

第一章脆弱人设的谬误: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3岁的麦柯斯·海特入幼儿园,父母参加一个强制性的入园培训活动,老师解释幼儿园的种种规则和活动程序,为了防止部分孩子出现花生过敏的情况,“禁止坚果”,使许多水果干及点心被拒之于校园门外。——不让任何一个学生面临风险。不让任何一位父母感到不安。无论班上是否有孩子对坚果过敏,学校的规则就是规则。

孩子们是脆弱的,将孩子们保护起来,远离花生制品,远离任何同坚果接触的物品,除了给父母在准备午餐时带来的不便,还会使花生过过敏现象增加,加剧了花生和其他食品过敏症的蔓延。将儿童保护起来,使任何可能的风险都不得近身,久而久之,他们就无法掌握有一天必须学会的成年人技巧,在面对那些压根没有危险的场景时,他们的回应只会是夸大其词的恐惧。

——教育孩子们,失败、受辱和痛苦的经验会造成无法摆脱的伤害,这种方式本身就是有害的。人类需要身体和心智上的挑战和刺激,否则我们就会退化。

一、反脆弱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一书:我们大多数人思考风险的方式都是错误的。在复杂系统内,无法预见的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要发生的,然而我们却总在坚持,非要基于过往的经验来计算出风险。生活总有自己的办法,制造出完全不在预期的事件,塔勒布将此类事件比作“发现黑天鹅”,原本基于此前的经验,你假设了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既然生命中黑天鹅不可避免,那么系统和人如何面对此类必然事件,而且如同免疫系统,用成长得更强大作为回应,

塔勒布建议我们区分三种类型的事物:

·脆弱的:易碎且无法复原,必须对它们温柔以待,把它们放在孩子们够不着的地方。例如瓷器茶杯。

·坚韧的:它们可以承受住冲击,例如塑料制的杯子。

·反脆弱的:例如人体的免疫系统,它们需要刺激和挑战,才能学习、适应和成长,若是没有挑战或外部刺激去促发它们做出积极回应,系统也会变得僵化、软弱和低效。

→既然风险和压力都是生活中自然、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父母和老师就应该帮助孩子们激发他们的内在能力,从此类经验中学习,获得成长。“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现代人热衷于将年轻人保护起来,使他们不会“感觉不安全”,我们相信,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青少年抑郁、焦虑和自杀率的迅速上升。(第七章讨论)

二、安全主义的兴起

进入21世纪,观察有些大学校园,“安全”这个词经历了一种渐变的“概念渗透”(conceptcreep)过程,并扩展至将“情感之安全”包括在内。欧柏林学院,如果教授用了错误的性别代词,就会“在课堂上有损甚或危及学生的安全”。

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尼克·哈斯拉姆,一篇发表于年的论文:《概念渗透:伤害和病理在心理学中的概念扩张》,考察了诊所和社会心理学中一系列的关键概念——包括虐待、欺凌、创伤和偏见——并勾勒这些概念的用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如何变化的。这些概念的范围发生了两个方向上的扩张:一个方向是“向下“扩张,适用于某些不那么严重的情形;另一个方向是“向外”扩张,纳入了新的但在概念上有关联的现象。

“创伤”:一种导致身体伤害的肉身因素→“创伤后精神障碍”(由某种特别恐怖的经验所导致,为常人不可承受)也是一种精神疾病→涵盖了任何“由某个人认定在身体或情感上导致伤害的经验对这个人的生活以及心理、身体、社会、情感或精神状况造成持续性的消极影响”。评估创伤时,“伤害”的主观体验变成了关键标准。

三、安全空间

年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朱迪斯·舒利瓦茨的一篇文章,讨论了布朗大学的学生们创造的安全空间:任何同学如果情绪受到触动,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恢复,寻获帮助。房间里摆放着曲奇、填图画册、吹泡玩具、培乐多泥胶、枕头、毛毯,播放舒缓音乐和宠物狗嬉戏的视频,还配有工作人员,他们是受过专门训练来治疗创伤的学生和职工的。

青年人是反脆弱的,在经历一段创痛之后,他们反而会变得更好、更强。一个人在遭遇暴力之后活了下来,日常生活中势必埋伏着种种蛛丝马迹,一不小心就会触发他们的创伤,要生存下去,就要对之习以为常。回避触动是创伤后心理障碍的一种症状,而非对病症的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其中就包括逐渐地、系统地接触创伤记忆,直到受创者触动伤痛的反应逐渐弱化,最终消失。

孩童们在一种安全主义的文化中长大,一方面得到保护,远离各种可以想到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教会他们要保持“情绪的安全”,于是就可能造成一种循环论证:孩子们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没有韧劲,成年人也就接收到某种信号,认定孩子们需要更多的保护,于是就导致孩子们更脆弱,一碰就碎。最后就走向了前述的花生悖论:“药方”反而成了病症的主要成因,好心却办了坏事。

四、互联网世代和安全主义

“互联网世代”: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简-特温格,将出生于年以及之后的孩子称为“互联网世代”(iGen)。较之于相同年龄段的千禧一代(从年至年或年之间出生的孩子),互联网世代的青少年承受着比例高得多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甚至是更高的自杀率。年iPhone的诞生年份是个拐点,年前后,大多数十来岁的青少年每隔三五分钟,就会检查一下他们的社交媒体状态。

互联网一代的学生们“执着于安全”,并且“情绪安全”在其中。他们陷入“情绪安全”而无法抽身,也就致使许多同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安全,不应该只是远离交通事故和性骚扰,还要躲开道不同者,越远越好”。

现如今的大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虽然时刻将孩子们的利益放在心头,但却经常没有给他们以自由,让他们不受约束地发展人性中的反脆弱。

五、小结

孩童们是反脆弱的。他们的大脑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输入,才能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孩子们必须面对挑战和压力(当然要考虑到年龄,循序渐进,不能超限度),否则他们就没办法成长,长成为坚强的成年人,游刃有余地同身边的人和观念打交道,即便这会挑战他们的信念和道德观。

·概念时常会扩展。创伤和安全概念的泛化。

·安全主义把安全请上了神坛——着迷于消除威胁。安全主义是对年轻人的一种剥夺,他们因此失去的,恰是反脆弱的心灵所需的经验。越保护,越脆弱,越焦虑,动辄视自己为受害者。

第2章情感推理的谬误: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真正让我们恐惧并焦虑的,并不是外在的事件,而是我们思考的方式。使我们心神不得安宁的,并不是事情,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解释。——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埃皮克提图

波伊提乌的故事:“无事可悲,除非顾影自怜;无人幸福,除非知足常乐。”

一、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首创者,是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精神病学家亚伦·贝克。他认为某个人脑袋中之所思,通常就决定了他心中作何想。

抑郁症的“认知三重奏”:“我感觉不太好”,“我的世界是灰暗的”,于是“我的未来毫无希望”。很多人在生活中都生发过一两种负面想法,只不过转念就可以摆脱。但抑郁者却会有一种稳定且持续的心理结构,将上述三种负能量的想法结合在一起。心理学家将此类结构称之为图式(schema)。所谓图式,指的就是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其构筑需经年累月,而一旦形成,人们在同外部世界交往时,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快速处理信息。

贝克发现的伟大之处在于,我们有可能打破这种从负面想法到负面情绪的负能量循环。如果你可以让抑郁症患者去反思他们的负面想法,考虑那些反过来的证据,他们的心境就至少会有片刻可以摆脱负面情绪;而如果他们可以从负面情绪的笼罩之下挣脱出来,他们就会更开放,学会怀疑他们的负面想法。

九种最为常见的认知错误,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患者所学习的就是要将它们识别出来:

·情感推理:任由你的感觉来指引你对现实的解释。

·小题大做:只盯着可能结果中的最坏的,而且认为十之八九会发生。

·过度概括:根据某一偶发的独立事件,却感受到一种普遍的负能量模式。

·二元对立(亦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或者“全有或全无”的思考):看待人或事时,不是全面肯定,就是全盘否定。

·以己度人:假定自己可以读出他人心中所想,但你明明对此没有充分证据。

·乱贴标签:给你自己或其他人添上某些恶性的性格(通常是为了上述非此即彼的思维)。

·负面过滤:你所能看到的,几乎都是消极的,而极少看到积极的。

·无视正面:执着地认为你或他人所做的都微不足道,这样你才能坚持自己的负面判断。

·责怪他人:将他人视为你负面情绪的根源;你拒绝担起改变自我的责任。

一个人如果习惯于上述的错误思维方式,那他所形成的心理图式就是以僵硬的负面观为中心的,由此就会介入他对社会情境之现实的解释。

好的大学教育应当提高全体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要以某种适当的方法联系着可信赖的证据。学术共同体以共同的证据和论证规范为基础,相互之间都负有严整推理的伦理义务,在这样的领域内,经由学者之间的论战,主张得到提炼,理论变得精致,而我们的理解也一步步更接近真理。

二、微侵犯:首先看影响,不看意图

·微侵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简单且随意的口头、行动或环境上的侮辱,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以有色人种为对象,表达了敌对的、蔑视的或负面的种族轻蔑和欺凌”。

·侵犯:不能是无意的或者偶发的。

要教育即将走入校园的大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互动中不妨长点心。“政治正确”眼下成为人人嘲弄的现象。但其中很多规则,说到底只是一种努力:有些人常用的某些字眼,在他人眼中却可能充满贬义,那么就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人人多长点心,共同打造一个有教养的、充满敬意的沟通环境。”

三、取消演讲和意识形态审核

情感推理眼下在大学校园内兴风作浪,还有一种表现方式就是对受邀的客座演讲者“取消邀请”。

大学应当把它所有的学生都保护起来,凡是会让某些学生感到不适的观点,都屏蔽起来,让全体学生看不到也听不到,这一观念本身就是对苏格拉底之遗产的否定。如苏格拉底所言,他自己就是雅典人民的“牛虻”。在他看来,他的天职就是要叮咬,要干扰,要质疑,促使雅典同胞们去反思他们所执的信念,遇到那些无法辩护的,就改变自己。

汉娜·霍尔本·格雷,从年至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她曾提出这一原则:“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让学生感到舒适;它意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四、小结

·真正让我们恐惧并焦虑的,并不是外在的事件,而是我们思考的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学以致用。首先认定常见的认知错误,然后改变他们习惯的思维模式。

·在所有的认知错误中,情感推理是最为常见的;如果少做一些情感推理,那么我们大多数人就会生活得更幸福,工作得更高效。

·“微侵犯”这个概念,背后有着一整套思维方式,以有色人种(以及其他族群)为对象,施以简单且常见的侮辱和轻蔑。

·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了“微侵犯”这个概念,大学就会鼓动学生以最不宽容的方式去解释他人的行为,同学之间越来越不信任,在校园里动辄得咎,冲突随处可见,最终导致学生陷入情感推理以及各种认知错误,无法自拔。

·面对着那些可以被解读为“微侵犯”的行为,只要运用同情心理,就可以做出新的评估。

·感到不舒适,并不等于遇到危险。大学生、教授和行政人员都应该理解“反脆弱”的概念,在心里牢记汉娜-霍尔本-格雷的原则:“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让学生感到舒适;它意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第3章“我们vs他们”的谬误: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玛丽?斯佩尔曼和奥莉维亚的邮件来往内容。其中有些学生有了他们自己的心理模式,一个图样里有两个格子要填:受害者和压迫者,每个人不是受害者,就是压迫者,必居其一。

一、群体与部落

最小群体范式实验:人类的心灵是向往着部落主义的。

无论什么类型的群体间冲突,真实的,或者只存在于感觉中的,都会即刻激起部落主义,人们会开始高度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