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道就像张开弓弦吧?高的向下压,低的抬起来;有余的减少一些,不够的填补它。天道是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人间的道理却不是这样,减少不足的来填补有余的。谁能用有余的来奉给天下,只有有道的人能做到吧。所以圣人做了事却不依恃它,成就天下却不居功自傲,不愿意被视为超出众人。

这章中老子指出天道与人道的差异。天道中含有大慈大爱,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实际上是有均平万物的理念。因而抑高抬低,众生平等。但是老子所看到的人间社会之道,却是有权势者利用其权力,夺得下层百姓应有之物,从而使社会更加不公平。这是社会残酷的现实,也是老子著述五千言的重要原因。所以老子说,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主动拿出有余来奉养天下吧!因而老子言中不断地提倡圣人。最后一句,圣人的做法,本身就是自处谦卑,不处众人之先,不居众人之上,和光同尘之意,这是合于天道的。

老子在此章中所言的不足与有余,固然可以理解为以物质财富为主,实际上也可以不限于财货,声名权利皆适用。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战胜坚强的没有能比过水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取代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谁都知道,却没有能做到的。所以圣人说:“能承受天下的耻辱,就是国家的主宰,能承受天下的灾难,就是国家的君王。”正话像反话一样。

老子认为,柔弱胜过刚强,并以水为喻,俗语所谓滴水穿石,看起来最柔弱的水中蕴蓄着无穷的力量,因为水柔弱无己,随意赋形,所以无可取代。柔弱的力量一方面来源于无己,另一方面在于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刚强的将走向反面,所以柔弱胜刚强是道之必然,由此实现“弱者道之用”。

承受耻辱与灾祸,看起来是卑贱的事,但是在卑贱的同时,达到了它的反面——国家的主宰与君王的地位。因而,这里充分地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即在事物的此面中含着走向彼面的必然因素。因而老子总结说“正言若反”,表达正道的语言像反话一样。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解大的怨仇,必定会有解不开的余怨;用德来报怨仇,怎么能做到善呢?所以圣人持有借据的存根却并不向人索取债务。有德行的人就像掌管借据的人那样宽容,无德行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严苛。天道没有偏爱,常常与善人相合。

“报怨以德”四字陈鼓应本依严灵峰说从六十三章移入此章此处。

左契:古时候刻木为契,剖分左右,左契为负债人所执,右契为借债人所执,求日后相合符信。故此处两说,高亨等多加解释,说明左契为尊;高明认为帛书甲本“右契”为准,因为右契为贷于人者所执,故为尊。此处意指圣人贷于天下而不求偿还。责,即为索取偿还之意。

司徹:掌管税收。

本章中老子讲统治者对待百姓的正确态度。如果统治者对待百姓严苛,就会与百姓结怨,那个时候即使要改悔,以往的怨仇也难以完全消除,所以,治理天下的人应该仁慈宽容,就像圣人手里持有借据,却并不向百姓索取偿还,这才是真正的善。天道虽然不会有私心偏袒,但是天道自然与善相合,与善人在一起。这是对统治者的规劝。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量的工具也不去使用它;让老百姓珍惜生命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虽然有车船,却没有必要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必要陈列,让老百姓重新结绳计数。以自己的食物为甜美,以自己的衣服为美好,安宁地居住,从习俗中享受到快乐。相邻的国家能够望见,鸡鸣狗叫彼此都能够听见,老百姓却到老死都不相沟通往来。

这是《老子》中非常有名的一章,反映了老子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同时也有很多争议,比如很多人认为老子思想倒退要回归到原始社会等等。这章中首先要辨清的是老子并没有要回归到一个原始的社会状态,因为在老子的理想国中,是有统治者存在的,而且有各种相对于较早社会颇为发达的东西,比如甲兵,什伯人之器,舟舆等等,而且有其邻国的存在,所以从社会建制而言这是典型的有序国家。其次,老子为什么要小国寡民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强大的帝国一直是古今统治者的梦想,小国寡民被视为历史的倒退。在老子的小国寡民构想中,与历代统治者不同,小国寡民意味着没有扩张的欲望,没有取天下供一人的征伐,也没有视百姓为草芥,去实现自己贪欲的残酷行径。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最关键的是统治者必须能够恬淡寡欲。再次,这里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几句,如何解读?是统治者果真能够提供给百姓美食华服豪宅吗?恐怕不尽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物质条件非常有限,所以,老子这里所指的,是老百姓心态的自适满足,在老子的理想中,统治者恬淡无欲,不骚扰百姓,老百姓也恬淡安适,不在口舌之欲,华服之美的虚荣上,所以能够安适地享受生活。总之,从这一章看,统治者满足于小国寡民,老百姓也内心恬淡安适于简朴,故而都满足于当时的社会,没有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也没有离开的欲望。故能做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所以“小国寡民”确实是老子的理想国。这一理想,对今天也非常有启发意义,当今时代的浮躁与空虚,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恐怕还是要回归到内心的满足与安适,欲望无穷,人类无尽的欲望永远催促着人们从外界夺取,欲望不得的痛苦将无法释怀。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真正了解。圣人不积累,越是帮助他人自己越拥有,越是施与他人自己越丰富。天道是利于他人不伤害别人,人道是施为而不争夺。

最后一章中充满了辩证的色彩。在辩证中处处以道为核心。大道浑朴,所以华美之言必然不合于道,必然不真实;大道无私,不分彼此,故而无辩,辩者必然不合道,也就不善;大道至简,并不烦琐,所以无需博,博者并没有真知。圣人无己,与外物一体,在“为人”“与人”的过程中,他人的丰富就是自身的丰富,所以说是在他者身上实现了自己。人自身的实现,终将落实到为世界,为他者的付出。所以,道家不是真正的离世,只是道家将这个世界推广到更广阔高远的境界。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平安医院
点状白癜风发病要多久才能治愈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