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睡好子午觉解秋乏 秋分应该睡好子午觉,这不但可以保持精力充沛,减轻“秋乏”,也是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进行调养的重要方法。秋燥越来越明显,会出现咽部、鼻腔、口唇干燥、咳嗽少痰、大便秘结等不适,睡好子午觉、多喝水等均是缓解秋燥的有效手段。另外,还可适当做些皮肤保养,如涂润肤乳等。 洗澡时间不要太长 秋冬季洗澡的时间不要太长、太勤,这样会使皮肤表层的油脂失去保护,让皮肤更加的干燥瘙痒,导致表皮变弱,受到细菌和真菌的侵入,造成其他皮肤感染。建议盆浴时间20分钟最好,淋浴的话3至5分钟即可。很多人很喜欢热水澡,但水温过高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让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皮肤的干燥。建议洗澡水温在24度至29度最佳。 穿衣注意保暖 一早一晚天冷风大的时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会肚子疼,这是胃肠道的一种自然反应。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严实点。 多睡一小时 中医认为,秋冬为阴令,秋时阴收,“秋季早卧早起”是此时主要的睡眠养生之道。具体睡眠时间,建议每晚亥时(即9点-11点)休息,争取在子时(11点-1点)入睡。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时,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正常人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天8小时左右,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头北脚南定位准确。人体随时随地都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睡眠过程中,大脑同样受到磁场干扰。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姿势,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使睡眠更加香甜。睡觉姿势张弛有度,身睡如弓效果好,向右侧卧负担轻。 多运动防秋乏 要避免中午感觉疲乏,让全天都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多数健身教练的建议是多做些中等强度的锻炼,也就是让心跳达到目标心率70%至80%的运动。专家说:“要倾听你身体发出的声音,如果你处在压力很大的工作环境中,那么剧烈运动或许不能让你感觉更舒服。做修复瑜伽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你的大脑能够放松下来。” 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 记得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身体抵抗外来侵害时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活力都和维生素有关。因此,秋冬季感冒流行季节,别忘记每日服用维生素C片剂,也可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例如猕猴桃、橙子。 为使呼吸道黏膜经常保持湿润,还要补充维生素A,最佳来源是茴香、胡萝卜和甘蓝。此外,经常吃一小撮核桃仁或葵瓜子,它们富含维生素E。 秋后萝卜赛人参 萝卜具有吸气、消食、止咳、化痰、生津、除燥、散淤、解毒、利尿功效,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食疗价值。因此民间有“秋后萝卜赛人参”的说法。 秋来食鸭养生 鸭为水禽,性寒凉,营养学家认为,当年的新鸭养到秋季后,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可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适合秋季进补养生。 美味百合益气安神 百合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百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当然百合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本草纲目》中也有百合可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的记载。 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为适宜。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养阴注意多喝水 干燥的秋冬季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在毫升以上,因此补水必不可少。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毫升,而在秋天喝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正确的饮水量要根据个人每天的日常活动量进行调节,正常情况下,每天至少饮用1.5~2L水。每次的饮水量控制在1~2杯。 朝喝盐水晚喝蜜 入秋后会经常觉得口渴,光喝白开水,不能抵御秋燥。人体水分,很快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应该“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就 盐有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降火益肾,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肠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觉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温开水调服,不仅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还有镇静、安神、除烦的作用。此外,盐水和蜂蜜水还有防止血压升高的效果。盐中含有大量的钠,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而蜂蜜中钾含量较高,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 秋季是从夏季到冬季的过渡性季节,寒暖渐变,常常不易立即感觉和体验到,且秋季的寒暖又常反复,寒而复暖,暖后又寒,使人防不胜防,因此在秋季受寒感冒一般较为普遍。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 1.谨慎用药 夏天时天气炎热,外周血管舒张,血压急剧升高的情况相对减少,而到了秋天天气转凉,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会随之升高。此时应适时调整降压药的剂量,控制好血压,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概率。 另外,因为秋天天气变得干燥,早晚温差大,早晨的温度低,使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升高,所以有些患者会感到头晕。这时,需要调整服药时间,在调整服药时间后仍然经常头晕,就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2.运动要适量 天气逐渐转凉了,坚持科学的运动对调节血压有很大好处。但高血压患者一定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像跑步、登山等,容易使血压骤然升高,引发脑出血。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比较温和的方式,既能锻炼身体调节血压,又比较安全。 (1)防受凉:秋日清晨气温低,记得带件长袖外套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2)防拉伤:人的肌肉和韧带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伸展度下降,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下降。运动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因人而异,一般以做到身体微微发热为宜。 (3)防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体弱者,登高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速度要缓慢,上下山时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空气温度的目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产生不测。 3.注意流鼻血 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约占鼻出血患者的40%。而秋季更是中老年人鼻出血的多发季节,高血压患者鼻出血预示血压不稳定,要引起高度警惕,因为这往往是脑卒中的一种征兆。因此,当高血压患者鼻出血时,医院诊治。 4.注意监测血压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多少、轻重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有的患者血压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的患者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因此,凭自我感觉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5.切忌盲目进补 秋冬进补的习俗历史悠久,而且深入人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通常所说的进补,是指食用那些具有扶正补虚、强身健体作用的中草药及日常食品。 但是秋冬进补也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不是人人都适宜冬令进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曾经有个高血压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已稳定。可是有一次,患者自诉说,近来血压很不稳定,头痛头晕,还常常动不动就发火,晚上睡眠也不好,老是做梦,口干口渴。经过仔细询问,原来该患者认为到了冬季,习惯上应该进补,所以在市场上买了些人参、鹿茸、仙灵脾、淫羊藿等中药泡酒喝,没想到刚喝了一星期,身体就出现问题。一般来说,高血压本不适宜进补温阳类中药,服食这类药往往会引起血压升高等一些不适症状。因此,高血压患者要结合自身特点以清补为主,选择一些既有丰富营养,又有降脂降压作用的食物,切忌盲目进补。 6.防秋燥 秋季气候干燥,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好发季节,许多呼吸系统的感染、过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源性心脏病更是由长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肺气肿等)导致。同时,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加上肠胃功能变弱,不少人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对高血压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对心血管病患者而言相当重要。适当多吃一些润燥、降压的食物,如木耳、冬瓜、大豆、蜂蜜、芝麻、猕猴桃等;戒烟忌酒。 7.注意保暖,谨慎秋冻 “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令许多人到了秋末甚至冬天时,打着寒战还穿得很少。其实,秋冻的真正意思是说秋天应顺应天气变化,循序渐进地增加衣物。转季时一定要根据个人体质来应对大自然的变化,若一味强求“秋冻”,对健康反而有害,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尤其对那些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来说,低气温可使脑小动脉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大,脑组织会因此而失去供血,引起脑卒中。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朋友,如果出现突然眩晕、视物模糊、突发剧烈头痛及呕吐、频频打呵欠、短时间语言困难等现象时都要提高警惕,医院诊治,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订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