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年中国县域经济强研究成果及“县域经济强(年)榜单”。在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占6席,并包揽前4位。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22席和19席。 意外的是, 安宁作为云南唯一一个入选的百强县(市)已连续多年入选, 今年竟遗憾落选。 1、总体发展水平较高,百强县的人均GDP为10.6万。2、实体经济是县域发展的主要动力,百强县第二产业增加值4.9万亿元,占比53.8%。3、消费需求旺盛,百强县其中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万元)30.8%。安宁市的落选,不免让人感到疑惑。一些媒体和网民也针对公布的结果进行了几点提问。 榜单是否权威?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直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是中国首家上市咨询公司,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县域经济、区域发展、新兴行业研究。 这也就意味着,本次排名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研究对象是哪些?为了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可比性、科学性,本研究将评价对象界定为: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辖区以外的个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包含个县级市、个县、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林区。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通过公开渠道收集、发放回收数据调研表等方式获得广泛而全面的基础数据。 研究的指标体系有什么特点?本评价指标体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新发展理念,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发展四个方面对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 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评选注重什么?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根据五大发展理念,遵循科学、系统、客观、可操作、可对比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0个。 根据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年中国县域经济强评价结果如下: 年中国县域经济强榜单 年县域经济强区域分布 赛迪顾问评价结果分析如下: 1、百强县东多西少、强省强县,平衡、充分是未来中国县域发展的主旋律。 2、百强县总体实力突出,第二产业是发展主要动力。 3、总体处在工业化后期,科技创新成为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 4、进一步对外开放,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 5、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内生需求增长动力不足。 6、资本吸附能力弱,盘活金融渠道,推动资本与实体经济联动发展。 7、消费需求旺盛,生活性服务业亟待转型升级。 安宁为何落选? 据统计数据显示,年,安宁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5.5%,高于法定目标6.5个百分点。年,安宁农业总产值完成25.19亿元,同比增长6.1%,高于法定目标0.1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12亿元,同比增长50.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亿元,同比增长39.2%,高于法定目标32.2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8.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亿元,同比下降16.2%,低于法定目标26.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8.88亿元,同比增长13.1%,高于法定目标5.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3.7%,高于法定目标1.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8.2%,高于法定目标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9.0%,完成法定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1.11%,在计划控制目标以内。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的数据相比去年均呈现出小幅度增长。为何还会落选呢? 针对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此前就有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分析过,他们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值得我省借鉴思考。 1、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总体仍较薄弱 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依然不高,总量不大、增速不高,强县不强、弱县太弱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不同区域板块GDP差距较为明显,各县域发展差距也较大。 2、部分县域发展定位不清晰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定位要求,不同区域应体现差异发展、重点发展、突出特色,但部分县(市、区)主体功能发展相对滞后。如,重点开发区中个别县域工业及产业园区发展落后;农业主产区中少数县农业及示范区建设严重滞后,甚至低于重点生态功能区中排名相对靠后的县域水平;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的部分县未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经济、特色旅游等适宜产业。此外,部分县特色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如口岸、生态、农产品资源等优势没有充分显现。 3、部分县域发展后劲不足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部分县(市、区)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县域GDP、投资、消费等增速均不同程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大,发展后劲不足。 4、缺乏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更高层面的协调和规划,往往竞争多于合作,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整体谋划和总体规划。加上官员考核和晋升机制压力,导致县域经济盲目追求经济规模扩张,热衷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进而使县域特色难以转换成为优势产业,优势产业难以升级为主导产业。县域经济普遍面临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5、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相对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仍然相对滞后。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城乡二元制度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市管县”体制则影响了部分中心城市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机制方面,县域缺乏灵活的工业用地供给机制、县域经济投融资机制;在农业发展方面,现有相对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县域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越来越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赛迪顾问对未来县域经济发展提建议:一是加快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二是优化产业体系,提升县域竞争优势; 三是践行绿色理念,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四是鼓励公私合作,创新PPP应用模式; 五是融入城市群,促进跨区域协同协作。 二专家学者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建议:1、找准定位,进一步明晰县域发展重点 针对自治区对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围绕各县域发展重点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深化提出各区域的发展重点和目标。 2、发挥优势,加快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必须依托各县域特色优势资源,找准市场、加快资源转化,推进差异竞争、特色发展,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整体跃升。 3、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县域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关键。抓项目建设就要抓基础短板、抓发展后劲,重点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差、增长乏力和潜力不足的问题。加强统筹协调,精心谋划项目,着力建设项目,形成每年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来源:人民网、云南网、中国经济网、财经频道、湖北之声等 参考文献: [1]闫坤,鲍曙光.经济新常态下振兴县域经济的新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42-51. [2]周吉意,于莹莹.新时代推进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市场论坛,(1):36-38 整合+编辑:张洁一 舆情中心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