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到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挂灯笼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压岁钱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节日禁忌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3、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4、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 那初一到十五都有什么习俗呢? 大年初一春节 1.28 初一拜年 祝贺新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 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 1.29 年初二金吠报春 亲眷人家去拜年 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 1.30 年初三猪日 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 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 1.31 年初四三羊开泰 灶王爷要查户口 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2.1 年初五破五 五路接财神 东西南北中 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 2.2 年初六马日 下田备春耕 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生意 还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 辞旧迎新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 2.3 年初七人日 传说女娲创世第七日造出了人 这天是人类诞辰日 吃七宝羹,摊煎饼 出游,攀高等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2.4 年初八放生祈福 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 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 2.5 年初九玉皇天诞 玉皇大帝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 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 2.6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 有天还有地 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 2.7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 深受压迫的女性 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 2.8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 元宵节将近 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 2.9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 预放元宵 自十三日起 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娘娘诞辰 2.10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 又称“顺天圣母” 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元宵节 2.11 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有吃元宵的习俗,又称灯节 各地举办灯会,踩高跷,舞狮 放灯,猜灯谜,游灯市。 恭贺新春 二零一七鸡年到,万马奔腾景壮观。 新年迎来新气象,快马加鞭都争先。 马到功成事业灿,昂首阔步勇向前。 愿你鸡年福禄寿,新年快乐合家欢! 来源:网络信息综合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半夏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