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明景泰五年(公元年)十二月初六日生于昆明安宁温泉。自幼过目成诵,聪颖绝伦。8岁时以神童,被举荐入翰林院“赐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时其父杨景任广东化州同知,卸任后即携一清往湖南巴陵(今岳阳)居住。14岁时中举,成化八年(公元年)成进士。同年父亡,葬于丹徒(今镇江),遂定居丹徒。弘治年间,任陕西提学副使达8年之久,培养提拔人才甚多,“五十余年,犹用不尽”。弘治十五年(公元年),任陕西巡抚,兼理马政,总制三边军务。在此期间,裁抑镇守官员支应,一年省数千金;修筑边防工事,蓄锐养精,仅一年时间,政务大举。弘治十七年(公元年)冬月,敌兵数万人往攻宁夏,乘胜攻固原,边关告急。杨一清率帐下50余人,会同总兵曾雄部,赴前方迎敌。众将认为太危险,“遮道”劝阻。一清不顾个人安危,竟赴前线。敌军见一清军容整齐,十分恐慌,退避德隆。一清率部追到城下,巧布疑阵,兼用火炮夜袭。敌人疑朝廷大军至此,向塞外后撤,明军乘势追击,斩敌无数。从此宁夏、延绥、陕西一带得到安宁。正德二年(公元年),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憾一清不附己”,诬蔑一清“冒破边费”,遂将其逮捕下狱。幸得大学士李东阳等力救出狱。

正德五年(公元年),安化王朱寘鐇反于宁夏,情况十分危急,朝廷恢复杨一清三边总制,以宦官张永为监军,统大兵进讨,仅用10余天时间就解决战斗,生擒朱寘鐇。杨一清知张永与刘瑾有隙,借机接近张永,说服张永勿附刘瑾,并向张永献除刘瑾计策。杨一清说张永:“……‘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永曰:‘何谓也?’一清遂促席画掌作瑾字,永难之曰:‘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据耳目广矣。’一清慷慨曰:‘……瑾奸极,陈海内愁怨……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永曰:‘不济奈何?’一清曰:‘言出于公,必济万一,不信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永勃然起曰:‘嗟乎老奴何惜余年,不以报主哉!’”张永回京后,力陈朱寘鐇叛乱出于刘瑾专权,人心不服。又揭发刘瑾十七桩罪证,正德皇帝下令抄了刘瑾的家,搜出金银数百万两和私藏的大量武器。正德看了咋舌,才处以刘瑾分尸极刑。“一时公卿士庶方能吐气,欢声震天,摘瑾肉而嚼者如市。”杨一清因此被召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后又改任吏部尚书。凡为刘瑾所构陷的人,都经他一一甄别,重新起用。正德十年(公元年),任英武殿大学士,入内阁供事。翌年,钱宁专权,杨一清遭钱党围攻,愤而辞官回镇江,这是他二次罢官。

正德十四年(公元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起兵叛乱,连下安康、九江等地,杨一清深知镇江为江南首郡,此地有备则三吴无虞;此地若失,吴越溃莫能支。于是他运筹策划,协助巡抚调兵遣将,加强城防,使叛军不敢来犯。当此之时,正德派王守仁统大军进讨,王守仁暗访杨一清,杨一清密授兵法。王守仁调集8万人马,仅用35天时间就平定了“宸濠之乱”。时人称赞一清“用兵如神,算无遗策,临机应变,动合时宜”。正德南行,亲到镇江杨一清府第,“乐饮两昼夜,赋诗赓和”。杨一清认为皇帝巡幸,劳师动众,“从容讽止,帝遂不为江浙行”,使老百姓免去了一次门摊户派。

嘉靖三年(公元年)十二月,杨一清奉诏三度出山。以太子太傅改任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嘉靖六年(公元年),杨一清以功升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成为云南亘古以来的第一位位极人臣的宰相。嘉靖八年(公元年),杨一清与内阁大员张璁、桂萼等在重大问题上政见不合,被迫去职,于次年九月病故,享年77岁。《明史》比之为唐代名将郭子仪、名相姚崇。

杨一清位居显爵,不忘家乡。曾于成化十一年(公元年)和正德十一年(公元年)两度回滇扫墓。乡民们砍树搭坊,铺路建桥迎他荣归。杨一清见为己毁去一些松柏十分不安,回京后,托人带来银两,请州官重新植树,挽回损失。在滇期间,曾往谒赛典赤庙和沐英庙,写下了不朽诗篇。杨一清常自谓“生于滇南,长于湖南,老于江南”,故晚年号“三南居士”。

有明一代,杨一清不仅以政声显赫,在文坛上地位也相当高。他的诗格调高深,富于情致,有杜甫诗意,造诣极深,与茶陵派代表人物、名诗人李东阳齐名。时人谓杨、李诗“可并存也”。著名的明代诗坛“前七子”领袖人物,同为杨一清和李东阳门人的李梦阳,把杨、李视作明代中期诗坛的改革先驱。他在诗中写道:“我师崛起杨与李,力挽一发回千钧。天球银瓮世稀绝,鳌掣鲸翻难具陈。”近代著名学者赵藩先生在论杨诗时写道:“将相功名一代中,诗歌卓有杜陵风,后先七子休腾踔,合与茶陵角两雄。”

其生平主要著作有《石淙诗钞》(十五卷)、《关中奏议》、《辅臣唱和集》、《邃庵集》、《通家杂述》、《西征日知录》、《吏部献纳稿》、《密谕录》、《车驾幸第录》等十余部行世。书法宗颜鲁公,真书得颜字神韵,获者奉如拱璧。存世有《焦山诗真迹》、《游招隐山诗碑》、《林隐辞》和《致镇江太守滕谧五札》等。

下图中为近日所得弘治十七年,杨一清撰书万松楼一碑拓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