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击上方“历史读吧”→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每日好文随时看!

这是一组反映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老照片。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国家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当时的中国依旧处于百废待兴状态。

这组照片中很多人都经历过战争岁月,他们对安宁生活非常珍惜,充满干劲地建设新中国。

中学生们放学的场景

杀猪女孩

“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庄,走亲访友靠步量。”这是当时流传甚广的一首歌谣,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状态。

从这组照片可以看出,中山装是最流行的服装,几乎男女老少都喜欢这组衣服。

武汉东湖游泳归来的年轻人

从照片中年轻男女打扮来看,当时的年轻人对美好生活还是充满无限向往,渴望引起潮流。

即便从现今的角度来看,大家并不是想象中保守,比如照片中女孩的穿衣在当时就非常大胆,甚至可能受到一定的争议。

重庆“棒棒”们

“棒棒”是山城重庆的一大标志,通俗来说就是靠一根棒子和绳子帮人运送货物的职业。

如今重庆依旧有“棒棒”的存在,有人说:“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

第一次看到电视的人们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电视机绝对是一个稀罕物,别说在农村人,就连城里人有机会看到电视剧也寥寥无几。

资料显示,年,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小组参照苏联旗帜牌14英寸电子管电视机,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为了纪念这台电视机的诞生,它被命名为“北京”,目前它被收藏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

批斗地主现场

这是当时土改情况的真实发现,地主被人们批斗。

所谓的土改就是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这里面的突出表现就是批斗地主,将地主的财产收缴。通俗来说就是,把地主的财产收缴充公。

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的中学生们

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并没有大规模扩建。

天安门广场在明清时期为一座“T”型宫廷广场,面积不大,这里是朝廷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

广场靠北部东端为长安左门,西端为长安右门,御路南端为大明门(大清门),北端为承天门(天安门)。广场的东西两侧建有通脊联檐的廊坊各间,民国时期被拆除。

吃冰棍儿

相信很多70后、80后都吃过冰棍的经历。事实上,冰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果没有记错,当时冰棍价格5分到1毛,种类很少,但是用料十足。在火车站、公园、街道边等,卖冰棍的小摊位屡见不鲜。

扩建中的天安门广场

年,为迎接新中国即将成立10周年,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改造。

当时对天安门广场扩建的总体方案是这样的,“保留正阳门和箭楼,拆除中华门,其东西两侧分列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其形制、体量和高度,既取决于建筑物本身的需要,也要与广场的整体性,乃至旧有的古建筑相协调;广场面积初步定为40公项,略呈长方形。”

生活在胡同里人们

“胡同”是北京标志之一。胡同又称里弄、巷弄。“胡同”是蒙语“水井”的汉字解释,史书记载,早在辽金时“胡洞”这个说法已经在北方广为流行,到了清朝时正式定名为“胡同”。在北京城众多胡同中,“史家胡同”很特殊,自从它诞生千年以来就一直没有改过名字,同时无数名流政要都在这条胡同里住过,使它有着“一条胡同,半个中国”的美誉。

优质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