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绕开的永恒话题,尤其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抑郁症等多种心理疾病频发,人们开始深入探寻心灵世界的奥秘,以求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作为一门强调“修心”的宗教愈发被人们重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们仍对佛教极度排斥,认为其充斥着虚无、封建、迷信。 其实这些完全是人们的误解,佛教对医学的重视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其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健康观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开始传入中国。在佛教思想的指引下,僧人们行医弘法,让佛教医学逐渐走入千家万户,也给了佛教医学与中医碰撞交流的机会,孙思邈、张景岳等人都深受佛教医学的影响。外来的佛教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学互鉴共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藏医学,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佛陀诞生经藏出,揭秘佛医出现的渊源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公元前6到前5世纪,这时候的印度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空前繁荣。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正是出生于这个时期。 释迦摩尼生于王室,是古印度北部迦眦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自幼时起,他便接受了婆罗门的传统教育,从小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从这时到释迦牟尼29岁期间并无完整的人生记录,而是散在于各个佛教经典当中,其思想基础也是在这一时间形成的。 释迦牟尼虽然出生于王族,但并不沉溺于荣华富贵,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他目睹了世间的种种灾厄,体会到了人心的恶意、社会的黑暗、亡国的愤恨后,终于在29岁时舍弃王族,出家修行。但苦修六年,却未能解脱。 于是他开始静坐思考,想要通理四谛、十二因缘之智慧。在经历七天七夜苦思冥想后,释迦牟尼醍醐灌顶,最终达到了觉悟境界。这也标志着佛教第一尊佛的诞生。 “佛”在古印度文化中是觉悟者的意思,而“谛”在古印度哲学中有真理之意。释迦牟尼所悟的四谛是每个佛教学派都承认的基本教义之一。 四谛分别是苦、集、灭、道四谛,系统的阐述了世间的疾苦、欲望、涅槃、修道的方法等,尤其是其中的苦谛、集谛阐述了人所受的疾苦以及佛教医学的知识,为经藏医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藏医学起源于古印度的医学,但经过释迦牟尼的体悟、佛教教义的不断推演,已经形成了与古印度医学截然不同的体系,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理论思想。 到汉唐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在中原地区兴盛发达、寺庙兴建、佛法弘扬,其思想为世人所熟知。随着僧人行医弘法,佛医思想也被中医所接受,不少中医内容也融入到了经藏医学中。在这一时期,经藏医学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其对于疾病的认知与病因学说更是令人称奇道绝。 二、经藏蕴真理,探寻佛教医学智慧 经藏医学发展至今,不少内容被现代医学所接受,在现代医学思想中也都有体现。但其指导思想却决定了其理论基础与现代医学大为不同。比如佛教中所说的健康要求弟子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平静的心灵环境与智慧。因此,佛教的健康观与现在人们所认知的健康观有很大不同。 在民间的健康观中,以前很多人认为“无病既健康”。 现代人们所认知的健康观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于年公布的其对于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人在身体上、社会上、心理上处于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与虚弱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现代医学仪器及人体数据来监测我们的健康状态,但真正的健康标准难以掌握,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健康的感受具有极大的主观性。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平衡”的人才是健康的人。《素问·平人气象论》也提到过“平人”,指没有得病的平常人。 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所定义的健康与现代医学和中医所认为的健康都有吻合的部分,但究其根本却完全不同。 经藏医学所说健康更偏向于哲学,尤其注重心理。如佛教基础教义中对其弟子提出的要求:“三学”,即“戒、定、慧”。“戒”指修行自身的道德,行善积德;“定”指修行自己的内心,让内心趋于平和、减少焦躁;“慧”指培养自己的智慧,去除潜在的烦恼,防止未来出现焦虑。佛教强调一切疾病离不开心,因此在佛教对健康的定义中着重强调修行自己的内心,要有宁静的心灵,才能达到更高的健康标准。 对于病的定义,经藏医学也有不同的见解。 现代医学认为疾病是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人的自我调节紊乱,从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中医认为人体一切不适均可称之为病。 佛教对于病的认知将中医对于病的定义扩大了一些,认为“众痛迫切,存亡无期”,均称之为病。也就是说人们所患的一切紧急的痛苦,让人不知存亡,都可认为是病。而佛教四谛中“苦谛”所说的世间的一切疾苦,在经藏医学的认知上,苦谛就代表着疾病。 佛教对于心理的认知在病的定义中也有体现。佛教认为“有漏皆苦”,其中“苦”指疾病,“漏”指人所生的烦恼,意思是经藏医学认为人有烦恼就是患病的状态。 由此可见,佛教对于病的认知很宽泛,尤其是对于心理疾病的认知上,对于现代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佛教的病因学说与中医对于疾病的认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所提出的“四大”“五大”乃至“七大”致病,都与中医“五行”的思想不谋而合。 佛教有着其独特的病因理论,如烦恼、八十虫风、业障、饮食饮酒、外伤等,其中既包含了原发致病因素,也包括了产生证候的原因。其次佛教病因内容中也包含了致病的机理,探究了各种病因不同的致病方式。最后病因学说也描述了不同病因所导致的病相。 这些独属于佛教的致病因素,是由佛教对于疾病的不同认知而形成的,这些都是经藏医学作为宗教医学所独有的特色。 三、经传于世,经藏医学对现代的影响 经藏医学流传至今,其主要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发,现代医学的很多内容与经藏医学有相似之处,并且还在不断吸收经藏医学的思想。不仅如此,在如今普遍焦虑的社会环境中,不少人为了心灵的安宁也选择修佛,在佛教智慧的影响下,也可以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经藏医学重视心灵的思想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也随之加深。佛教病因内容中所提到烦恼致病,与现代所提的心理性疾病有很大相似之处。其思想对治疗抑郁症有很大的启发。其中所蕴含的独特认知与现代心理学有很大不同,值得现代医学借鉴。 首先,与现代心理学相比,佛教不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