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挂号 http://m.39.net/pf/a_9374760.html文 卓绝 来源 钱某某(qianmoumou) 家明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本科毕业,是公司高管。家里条件优渥。 同时,他也是一个“问题孩子”。 15岁,初中刚毕业。按理说,他应该开始新的高中生活。 但他不读了。 要辍学。 那天早上,家明爸爸告诉老师: “半个月时间,他天天待在房间不出。说什么要做背包客,浪迹天涯。” “他沉迷网络很厉害,很消极。我希望他尽快改变思想!” 家明爸爸请来的老师,不是一般的老师。 而是几个身穿迷彩装的教官。 他们来自武汉一个培训学校。专门“改造”不良少年。 三位老师来到家明的卧室,准备将人带走。 家明当即暴跳如雷。 裤子都没来得及穿,便大声咆哮: “你知道不知道我伤口是在怎么弄的?是我自残。” “你们要再敢控制我,医院吧!” 但三名老师可不是吃素的。 见没法讲理,直接把家明摁倒,拖走......随后,屋内爆发凄厉的哭喊。 “放开我!放开我!” 屋外,家明父母一边听着,一边哭成泪人。 除了家明,还有另一个问题少年,也将被拖去“改造学校”。 他叫泽清,14岁。 他的问题更为严重。 辍学一年。 整天泡在家里上网。 同时,他还有严重的暴力倾向。 “有一次,他拽住我的头发,把我逼向墙角,拼命揍我。” “他指甲也长期不剪,经常抓我。” 泽清妈妈含泪泣诉。 他还会动刀。 房门也被砸出一个窟窿。 和家明不同的是,泽清并非被迫抓去,而是主动选择去“改造学校”。 原因是有CCTV的记者跟拍。 记者问他,“为什么觉得有媒体拍摄,你就想去呢?” 泽清沉思了很久,回答: “有存在感吧。” 这是一部教育纪录片。央视媒体跟拍2年完成。 目的在于解析中国家庭亲子关系。 但此“改造学校”,和杨永信那种“电击学校”有本质的不同。 改造孩子的办法,不是斥诸暴力,而是教育。 生活军事化管理。 一堆“有问题的孩子”聚在一块,大家彼此温暖。 同时,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协助,帮孩子解答迷惑。 这期培训有17个孩子。 有人是辍学。 有人想自杀。 有的集这些问题于一身,简直快要把父母逼疯! 培训班负责人说,“我也不想去接孩子,风险太大。但父母被逼没办法,都是求着我们去接。” “改造学校”成一些父母眼中的救世主。就指望它来拯救孩子未来。 那么,改造会成功吗? 家明:我连骑行的自由都没有 学校的管理很严格。 被子要自己叠。 准时熄灯,准时起床。 不听话的,教官倒也不会揍你。不过,有体罚。 在家时,家明是一个自虐狂+暴力狂。 离开家,或者说离开父母之后,在这里,他倒变得乖顺起来。 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对规章制度很配合。 在中秋晚会上,甚至跟同伴嗨成一片。 当然,想真正改变一段亲子关系,仅这些是不够的。 根部原因没解决,回到家,依然还是那个“有问题的孩子”。 家明为什么要辍学? 答案是,受不了父母的控制。 有一次,家明临近期末考试。 家明父亲承诺说,“好好努力,考完之后,你想去哪里旅游,爸都支持你。” 可结果呢? 考完之后,家明还是只能待在家。说话就跟逗小孩似的。 家明很喜欢猫猫狗狗。 很多次,他买了小狗回来养。但全被父母扔了出去。 他喜欢骑行。 但已经16岁的他,连稍微骑远一些都不允许。得经过父母同意。 衣服、鞋子也全是妈妈买好。自己没有发言权。 在镜头面前,他暴风哭泣: “在他们想法下活着,我有什么用?上学又有什么用?” “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必须经过他们同意!” 所以,家明选择辍学。 他梦想成为一个背包客,浪迹天涯。 讽刺在于,家明的父亲对此看法却截然相反。 他觉得自己非常称职。作为父亲,不需要任何改变。 对于儿子为什么辍学,他给出总结: “给儿子信任太多,自由太多。” “要是再严格一点,孩子就不会走到今天。” 分析到这,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清泽:父母给我的压力,太重 清泽的问题较为复杂。简而言之就是,父母的高期待,让他不堪重负。 医院骨干,爸爸也是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 连爷爷奶奶也都大学退休教授。 可谓书香门第。 但清泽之所以不快乐,也正源于此。 “我爸妈给的压力真的好大。” “他们总是说,自己多么多么穷......他要求我一定要很拼。否则就找不到好的工作,赚不到钱。” 为更好探索泽清的潜意识,咨询师安排了一个“房树人”测试。 “人”,通常就是代表自己。 多数测试者都是把“人”画在“树”、或“房”的一侧。 但清泽不是。 他把“人”画在“房”和“树”的最顶端,有一种直冲云霄的既视感。 咨询师解释,“他似乎是想冲破某种束缚,成为另一个自己。” 那么,清泽为什么会殴打自己妈妈呢? 因为他的感受、想法,没有被父母看见。 他想通过这种极具破坏力的行为,让妈妈看见真实的自己。 “比如说,我打你两下,你还没什么感觉。那我杀你一刀,你总有感觉了吧?” “清泽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真实的自己。” 咨询师这样解释。 父母:儿子理想是不对的,得纠偏 一期培训,共有81天。 孩子培训81天。 父母培训6天。 关于到底怎么拯救孩子,清泽有句话让我赞同。 “我之所以答应来培训,是因为这课程里面,有6天是教父母怎么做父母。” “其实,真正需要培训81天的是他们父母。而我们学生,6天就够了。” 但父母得工作,得养家糊口,停工培训81天显然不太现实。 那么,这6天时间尤为重要。 在“父母课堂”上,咨询师进行了很多小测试。 其中一个值得一谈。 假如你们的生命只剩下10分钟,会做些什么? 家明父亲说,我会把我的人生信条告诉儿子。 “你要不畏艰难,永不言弃,永不言败。” “另外,我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咨询师抓住机会,“是你的理想,还是他的理想?” 家明父亲回答:“嗯......我希望他能进行纠偏。” 言外之意就是,孩子的理想有问题,自己的理想才是对的。 家明父亲继而解释:“可他的理想是做背包客啊?换是你的儿子,你会同意他流浪世界吗?” 咨询师一语道破:“不,他的理想不是做背包客,是你逼他选择这条路的。” 原因也简单,身为父母,如果你能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家庭氛围。那么,孩子自然会依恋这个地方。 但现实呢? 由于被束缚太紧,家明时时刻刻想逃离。做背包客,想流浪世界,只是他逃离家的一种出口。 会上,咨询师告诉所有父母: 我最讨厌的话,就是“孩子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因为这句话就默认,你的孩子,我的孩子,我们所有人的孩子,人生都只有一条路。 他们必须只能在这一条路上赛跑。 可是,谁的人生只有一条路呢? 这番话,值得所有中国父母深思。 钥匙,还是在父母手里 这些父母观念固然守旧,但好在自身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新理念能力较强。 培训结束之后,他们决定做出改变。 家明父母开始抽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他们给儿子主动买了一个宠物狗,以弥补过去对儿子的伤害。 家明实现他的梦想,当了一回背包客。 不过,只在武汉游玩,而不是在浪迹世界。 有趣的是,当父亲做出些许改变时,家明也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一年前,家明满身戾气,充满破坏力。 一年后,成了一个阳光大男孩。并且,主动回归学校。 再看看泽清这边。 父亲给儿子重新安装了一个门。并表示,自己会做出一些改变。 家庭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洽。 清泽妈妈说,“挺珍惜现在安宁的生活。” 可是,一个被扭曲了十几年的家庭教育,真能在一朝一夕之间矫正吗? 答案是否定的。 安稳岁月没过多久,家明父母又开始闹离婚。 家庭纷争不断。 家明的网瘾也犯了。 沉迷于网吧。 家明父亲眉头紧锁,像是陷入彻底的绝望: “看来我是命中有此劫啊。” 其他家庭在经过短暂的安宁之后,一些旧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 有的孩子继续叛逆。 有的孩子夜不归宿。 有的父母仍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施控制——你就得听我的! 亲子关系,再次陷入僵局。 当然,这很正常。 好的家庭关系,非一日养成。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岂是能一日挽救? 在纪录片的开头,有段开场白: “我是一个机器人。曾经,不论主人吩咐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不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都无法将我修复。” 主人即是父母。 机器人,是被控制的孩子。 可孩子逃离父母控制太难了。 他们无法自力更生。吃住行都要依赖于成年人。 逃离不过,怎么办? 有人辍学。 有人打架。 有人自残。 有人只要父母反对什么,那他就去干什么。 他们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自毁的方式呐喊——我不想被控制了! 在父母课堂上, “没有谁愿意过一辈子别人的生活,哪怕这个人是我的爸爸。” “所以,钥匙在你们这里。” 我不知道那些家长有没有将其领悟。 但希望,影片之外的父母也能明白,爱是成全,而非控制。 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强塞进另一个灵魂。不然,机器人“中毒”,早晚的事。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公号钱某某,ID:qianmoumou,这是一个50万年轻人的认知成长地,不矫情,有见地,字字带劲,句句犀利,陪伴你迅猛成长。 文章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