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 一、“烧落气纸” 临死的老人,在世时,总要催促他的后人为他备好“落气纸”,并要亲眼看一看才放心。他们把此事看得极为重要,认为人一断气就要进入阴司,冥钱要随身带走,他们说:“生者无钱是孤人,死者无钱是孤鬼”。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老人并没有把死亡当作生命的终结,而是在另一个世界的再生。所以当老人一断气,亲人马上拿来一口铁锅,放于榻前,然后团团下跪,将“纸钱”一张张地丢进铁锅中燃尽,大伙边烧纸边念着死者的生死年月日时和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名,仿佛帮他去阴间报到,这叫“烧落气纸”。烧完落气纸,孝家们开始张罗丧事。 老人死去是走“顺头路”,称之为“白喜事”。村里面比较能干、懂行,又有一些威信的能人被请来从事丧葬仪式的操办,他会安排好所有的日程和后勤工作:包括酒席的操办,出殡等。 二、坐大夜 人死后,停柩中堂,时间不定,少则三两天,多者八九天,直系孝家是天天都要陪亡人坐夜的,道师们也要日日夜夜的做法事,也可以利用法事的间歇简简单单的在灵堂附近为他们安排的床上睡一睡。 丧事办理的高潮在死者停留家中的最后一晚上出现。这个夜晚,是死者在家中停留的最后一夜,也是活着的人为死者送行仪式的大聚会。这一夜的一切统称为:坐夜。坐夜,是“坐”整整的一个“夜”晚。 但人们不可能全沉默地坐在那里,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干地坐在那里。这一夜,通常是一个通宵的“表演”:锣鼓反复敲、打、吹着,鞭炮不时响着,丧歌不停的唱着,道师先生们不停的表演着。 坐夜的人们,大多数并不悲伤、痛苦;就是孝家经过亲人初逝时的深切悲痛后,到坐夜这一天也多多少少有点麻木了。再加之,坐夜这一晚有许多孝家必须参予的“法事”的活动,也没多少时间来悲伤了。 丧葬大礼,热热闹闹自然引来无数乡邻前来观看。 曾有人说过:如果说恩施土家人的婚庆是大喜中露大悲(哭嫁),是真悲;那么丧事则于大悲中生大喜,是真喜"。大喜大悲,蕴含着恩施人的人生哲学。丧葬的过程,是一幕悲喜剧。与悲悲切切的哭嫁不同,跳丧则多了分阳刚、几分坦然、几分悲壮、几分诡异。丧葬可以被看作是一群男人对生命的嘲弄,是一场直面天地、容不下半分矫情的游戏,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与冷漠的死神在意志和精神上的对垒! 三、打绕关 绕棺绕棺,即围绕棺材转,在“打绕棺”的俗语里又称为“穿花”,意思是打听地狱的情况,看怎样去解救亡魂。“打绕棺”的整个过程都是奏乐不断。孝子要跟随道师一起围绕棺材转,在整个过程中,道师都是一边奏乐一边唱诵经文。当然,围绕棺材转过几圈后,就暂停下来,表示已成功打开了地狱门,亡魂可升天了。破狱成功后,带领破狱成功的主要人员放下破狱法器后又继续围绕棺材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边奏乐一边舞蹈,舞蹈中表现出一种欢呼、喜庆的情绪,这种情绪达到高潮时会引起一起守灵、围观群众的欢呼,这样最能表达亡魂已升入天界了。 四、过奈何桥 过奈何桥是丧葬习俗中的一项节目。意为送亡人过奈何桥。 过奈何桥实际上是一种模拟表演:模拟死者按传统理解进入冥界的过程。一般由一个道师戴着面具装扮引路的“鬼”,后面跟着死者的直系亲属;那桥以一条大板凳或者楼梯代替。做道场的道师在前面边走边拖着嗓子唸唸有词,唸得有些含糊,一般人都听不清他唸的什么。道师的声音嘶哑、幽深、诡谲、神秘。灵堂四周悬挂的各种牛鬼色神的画像和用较硬的纸板扎成的妖魔鬼怪,显得阴风飒飒。 五、做斋。人死后,亲属请道师到家中为其做法事,称为“做道场”,要为亡者设孝堂、置道场、安灵位、挂挽幛。有的还要增加一项做斋的内容。女人死后破血盆,也叫“过河斋”(而男人死后要破地狱)。主要是用来表达孝子报答亡母的哺育恩情,为亡母解除十月怀胎之苦。女人成人后,每月带有血腥,生儿育女更是如此,水洗对水神不恭,太阳晒对太阳和老天不敬,犯下罪孽,因此到阴间一定会坐水牢。为此在死者前行时,为他向神灵开罪,祈求神灵宽宥死者,为死者求情,以便更好的为死者超度。 六、打丧鼓。办丧事一定得办得十分热闹。名曰"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这也许充分表现了恩施人豁达的生死观。如果谁家老人去世,最简单的是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对如那些丧歌爱好者来说,"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和“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的歌谣也许是对他们最害的写照了。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跳丧又叫跳“撒尔嗬”。 人生走到尽头是喜事。坐大夜是活着的人为亡人举办的盛大的欢送晚会。俗话说“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丧俗中除了打丧鼓、唱丧歌、跳丧舞以外,还有一种叫坐丧鼓,形式类似说唱,由一人坐堂击鼓,众歌师排坐吃茶抽烟,唱典故,比歌才。歌师傅们的唱词,有歌颂亡人的,有赞美爱情的,有唱历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动物植物的,有猜谜的,内容十分丰富。 如:半夜听到打丧鼓,床上跳起二丈五。乱穿衣服倒撒鞋,爹妈骂我不成材。我说人人都有父母在,我去玩会儿就回来。这首丧歌词所承载的内容,具有十分明显的狂欢意味。对死者的送别好像成了一种对生命的享受。这可不是对死者的不敬,也不是悲伤的心不诚;也许,面对死者,我们更能体会生的意义,更能体会生命的宝贵。 七、开关闭殓亡者家里最后一个仪式是“闭殓出柩”。天要亮时,棺盖会被打开,让亲人们最后告别,然后“刮指口”(封殓)。毕竟是见亡者最后一面,这时亲人也往往悲从中来,哭声四起。闭殓时,道士高腔唱念:魂兮悠悠莫向东,东有大海苍鳞龙。魂兮悠悠莫向南,南有炎风朱雀拦。魂兮悠悠莫向西,西有流沙白虎溪。魂兮悠悠莫向北,北有寒冰玄武穴。魂兮悠悠莫向中,阴阳两隔事难通,亡魂去,路不通,随吾华幡进棺中。棺材封闭完,八大金刚将棺材抬至门外,室内放鞭炮,并以竹扫帚一道扫出门外,名“扫棺”,意为将一切凶煞随棺材扫除,而后住在屋里,才得安宁。“除柩”之后,八个壮汉人抬着棺材上山掩埋。八个壮汉称为“八大金刚”。 八、撒禄米“撒禄米”就是在棺材的方位确定放好以后,主持葬礼的阴阳先生把事先备好的一盘大米向孝子孝女们撒去,孝子孝女们则齐跪于井前,背对棺材,牵起衣角接禄米。亲属们各人接得的禄米,不论多少,各自带回煮稀饭喝下,以求富贵双全。禄米撒完,棺材下井掩土,接着“回灵”、“安灵”,三天以后再“园坟”,丧事即基本结束。 九、送烟篙传说人死了,还要跟随“无常”行夜路,所以,子孙们要为死者送三晚“烟篙”,不过这烟篙不同于火把,是将死者生前垫用的床铺草,拧为三股,辫成长约二米的烟篙三根,在掩埋的当晚,由死者的亲属点燃一根横搭于坟尾,第二天和第三天晚上又各送一根。让其燃烧,为亡灵照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