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www.ytysbz.com/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固区经济稳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对外经济快速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工业重镇将以更崭新、自信的姿态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石化城夜景 看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由年的60.54万元,增加到年的66.09亿元。“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年连续突破亿元、亿元,年达到.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这一时期,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推进了一批事关全区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东川铁路货运中心、兰州铁路综合货场、鑫港建材物流园、兰西铁苑棚户区改造等建设项目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77%。 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民生 “十二五”期间,西固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十一五”末的3.85亿元提高到了年的11.65亿元,年均增长24.82%。在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需要,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资金问题。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十一五”末的7.88亿元增加到年的24.95亿元,年均增长25.95%。 年完成地方性财政收入.1亿元;完成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亿元。全年民生支出25.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3%。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 “十二五”期间,西固区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同比增长8.8%,是“十一五”末的1.8倍,“十二五”年均增长13.91%。 消费品市场稳定。“十三五”以来,全区的消费品市场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年全 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同比增长8.85%,年-年年均增长9.3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亿元,同比增长7.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亿元,同比增长7.23%。 看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06元,增长33倍。“十三五”开局之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年又突破3.5万元,达到元,-年年均增长9.4%。消费结构升级逐渐加快,代表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的住房、汽车以及享受型商品逐步呈现上涨态势。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是年3.2倍。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年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汇总表明每人平均收入为元),增加到年的元,增长43.9倍。由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外出务工收入提高等因素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年年均增长8.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是年的3倍。 看转型聚焦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十二五”期间,西固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呈现出二产明显下降、三产快速上升的趋势。三次产业比重由年末的1.15:75.31:23.54调整为1.43:55.86:42.71。年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9.17个百分点。 近年来,西固区紧盯“精致兰州·西固计划”城市双修新定位,着力打造“区港联动开放大平台、产城融合新型石化城、特色鲜明商业副中心、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建设产业兴旺、功能完善、人民宜居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累计投资5亿元,高标准完成了10个市级小康示范村和2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达川、河口、金沟等地区乡村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谋划包装了一批农业综合体项目,产业升级的支撑进一步筑牢,在转型中实现了新跨越。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已成为西固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三产比重将持续保持在40%以上乃至更高水平。 “兰州号”南亚公铁联运国际列车 立足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积极抢占“一带一路”“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大力培育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增长点。年,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27亿元,发运国际货运班列列、货值约21.78亿元。到年,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全面建成运营,实现生产总值38亿元,货运吞吐量达到万吨,班列发运累计突破列、货值达到亿元,税费收入实现10亿元以上;到年,实现生产总值亿元,货运吞吐量达到万吨,班列货值达到亿元,税费收入突破35亿元。 1 发力转型产业丰富 让我们把目光从沿着穿城而过的黄河西移,逆着奔腾不息的河水而上,穿过城关区、七里河区和安宁区,到达西固。这里曾是古代边塞的军事要冲,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五区”,后来声震全国的“中国石化工业摇篮”,更是如今绿荫绕水、环境优美的“石化新城”。西固区的历史粗犷中透着细腻,一如滋养它的黄河水。9月25日,由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兰州市发展成就巡礼主题采访走进西固区,实地探访了西固区的工厂、街道、公园等地,由眼耳入心,感受这座“石化新城”70年的一路变化。 兰石化保存的共和国成立后炼成的第一份油样 看企业厚重的工业底蕴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把一栋旧厂房改造成了企业精神教育基地,这里以丰富的资料和文物,述说着她自建立以来,一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波澜历程。 资料显示:70年前的西固还是一个纯农业区。当年到西固勘察选址的技术人员在记录中写到:“50年代初,从兰州城去西固没有火车和汽车路,只有一条翻山越坪的大车道。西出宗棠门(解放门),只见黄河贴南山而过,川区无路可走,必须翻越范家坪,从寺儿沟附近下山,到川区后才能到达西固城。”就是这样一个交通条件的地方,被选址人员慧眼识中,让勘察组最后做出了“我们认为西固区包括邻近的新城区应被选作建设第二机械工业部和重工业部工厂的地址”的结论。这一结论影响了此后西固近70年的历史,揭开了西固区崭新的一页。 从那时起,一批工业企业在这里崛起。其中,兰州石化公司的前身——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兰炼)、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兰化)均是国家“一五”期间项重点工程项目,是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炼油化工生产企业。自年建成投产以来,“两兰”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兰石化大型炼化设备 西固区的工业和兰州石化公司的发展历程一样,70年来总是备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