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鹊桥会,情人节,荷叶塘里又开始接老客菩萨了。从初七日开始,一直到十五日中元节,这中间都可以接老客。一般人家只接一天,有新故亲人的则连续接七天。 接老客的程序先一天晚上,要准备宵夜接老客到屋。宵夜可以是一碗面,也可以是一碟自煎的粑粑,还有水酒和香茶,当然还少不了要烧钱纸燃线香放鞭炮。水酒一般是自家酿造的。钱纸则以竹纸为好,不过现在做竹纸的少了,人工锤凿纸钱的就更少了。宵夜供过老客后,一家人分吃,尤其是小孩子一定要喝一杯供茶,据说可以壮胆。 第二天早上和中午则要按正餐的标准来供,一般是鸡、鱼、肉、豆腐、菜等。鸡必须是开叫的公鸡,鱼则是鳙鱼或鲢鱼,不能是草鱼。也不用牛肉(荷叶塘骂人长辈做得不对常用一句话:“他屋里大人是呷草的”)。蔬菜则一般用冬瓜或豆芽。煮菜时不可以尝味道,不能在菩萨之前吃。供奉老客菩萨时,要摆十三副碗筷(祖宗十三代),按上方5左右各4的位置摆放。早餐和中餐之间还要供一次水果饼干,跟平时请人帮工要歇气一样。傍晚时分如前一天晚上准备一些面饼之类供过再打发老客菩萨去另一家。因为老客菩萨晚上总在路上来去,所以老人们反复告诫:七月半,夜里莫乱走。 习俗的来历这一习俗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据说边新加坡也有类似习俗。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根据中国人敬畏祖宗天地和讲究饮食的特点,编者大胆猜想一下。七月初刚搞完双抢,新谷子收回来,身体劳累的农人心里除了丰收的喜悦,还充满对祖先和天地的敬畏与感恩。这个时候,本年新孵的公鸡正好两三斤,园栽的辣椒早已红彤彤的,疯长半年的鱼儿也开始肉紧味鲜……搞一顿好吃的,既感谢天地和祖先的庇佑,又可以邀三五亲友共饮,更借机慰劳一下半年来的辛勤劳作。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家还把接老客菩萨与吃新放在一起。 一个真实的故事大路巷里有位老奶奶先是嫁在曹家,后来丈夫过世改嫁在彭家。话说那年七月半时节,这老奶奶已经病得厉害,近个月没有下床了。曹家的一位侄媳妇接完老客后第二天去彭家探望这位老奶奶。刚来到床边,老奶奶就喊:“XX,你屋里饭菜还可以,就是酒太淡哩,怕是掺哩水呀!” 侄媳妇忙问:“你老各么时几呷过我屋里各酒?” 老奶奶:“昨日呀,我跟你伯伯一起去的。” 侄媳妇吓一大跳,原来她先一天因水酒得不够,就掺了些水进去。出来问老奶奶的家人,老人家确实个把月没下床了,这两天也没有人来看她。 从此,大路巷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到了七月半,总会尽量想办法回来接老客,当然也再没有人用掺水的酒来接老客。 网络知识链接1、农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相传那一天,地狱之门大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有主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野鬼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民间还有盛传,只要在人的眼睛里涂上牛的眼泪,躲在苦瓜腾下,便可以看得见那些无家可回的孤魂野鬼。 2、农历的七月七日,是牛郎升天见织女的日子。牛郎上天无路,老仙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天河的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两人的哭声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依民间之说,“升天”也只能是死后没有被打下十八层地狱,方能达到的事了。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躲在葡萄架下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和织女和牛郎在哭泣交谈。 3、依佛教典故。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很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为灰焰,佛祖释迦牟尼告诉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后来这一传说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变,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4、按道教说法。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找东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里举行“普度”的祭祀仪式。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的普度便统一在七月十五日举行。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释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5、民间“接老客”。不知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农历的七月初七至十五是“中元鬼节”,是人们思念已经死了的先人,祭祀先人的时月,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焚烧纸烛,沐浴更衣,虔诚祷告。“接老客”时间为两个日子,先一天晚上接回来,后一个晚上送走,下一家接上一家,从不会让过世了的老祖宗们空着手回冥界,在接回来时,摆上丰盛的筵席和时鲜瓜果,让先人们美美的“饱餐”一顿,送“客”时则开水米路,烧上一叠叠的纸札和冥钱,写上儿孙敬奉,黄纸卦条,盖某都某区中元谨封的戳印。“接老客”期间,家里的老人们最忌讳不速之客的造访,这叫“触霉头”,意味着老人中将会有人逝去。约是家中不安宁时,还可请法师作法,在这段期间,人们极少相互串门,唯恐“老客们”魂魄附身。 鹊踏枝·有感中元节邹其霖 怀孝抱忠惟正道, 堂上哀歌, 阖家祭祀悄。 地老天荒魂魄绕, 中华孝义钟怀抱。 惆怅芳菲容易杳, 唤起旧情, 愁丝和泪表。 化纸烧钱坟上草, 晨昏纪念相思老。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