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人之常情,谁也逃避不了。今人的葬礼习俗相较于古人而言,已经变得相当简朴和文明了。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现代人有必要了解下祖先们的葬礼习俗。 葬礼习俗的历史演化 远古时代,死者并不一定会被掩埋,《孟子》中就提到这一点。抛尸于野的做法是慢慢才改变为垒埋的,最初是死在哪里、埋在哪里,并且“墓而不坟”,即不起坟堆。 鬼魂信仰在原始人群中形成后,中原地区盛行土葬。早期没有棺木,尸体直接入土,绝大多数摆放成屈肢休息的姿态,像极了胎儿在子宫中的样子,称为“屈肢葬”;而孩童的尸体则放入陶瓮中,称为“瓮棺葬”。 新石器时代晚期,木椁已经出现,棺木土葬开始成为古人主要的葬俗。 许多王朝曾下令严禁毁弃尸体,不许火葬,但历史上还是存在着五花八门的葬俗,包括“火葬”(通常因宗教信仰或者贫困无资而火葬,其骨灰撒于野外,或存放瓦罐、木匣中)、“悬棺葬”(即将装殓尸体的棺木存放于险峻的天然石岩上)、树葬(尸体悬于树上,也叫“风葬”)、“招魂葬”(死于外地或者战场上不得其尸的,用死者生前所戴衣冠招魂而葬,即“衣冠葬”)。 “入土为安” 伴随古人认知力的进步,灵魂和肉体可以分离的观念开始形成,认为人死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或许有朝一日灵魂可以回归,所以子孙务必将先祖的肉体保护好,这样就有了掘土为墓葬的习俗。 居住于中原的汉人,世代以业主本,以土地为生命之源,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死者入土才是人的必然归宿,才能使灵魂得到安息。 《周礼》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礼运》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如果死者不能入土,灵魂必游荡世间,不得一日安宁。对生者来说,也是一种威胁,所以土葬也就有了另一层含义,即生者畏惧死者而必须采取的处理办法。 古人选择墓址讲究“风水” 鬼魂信仰有两种基本心理,即惧怕心理以及因惧怕而产生的取悦心理。 为了令逝去的人有个好归宿,让他们乐意移居墓穴,古人历来很看重墓址的选择。 秦汉之际,已经产生了阴宅“风水”术,讲究通过“气”的控制、迎合与引导,使生者与鬼魂产生和谐,达到遇凶化吉的目的,荫庇后代子孙。 不同材质的葬具 根据材质划分,土葬的葬具包括木、石、陶瓷、金属、合成材料,还有简陋的“软包装”,即采用天然之物加工而成的芦席、草帘、树皮、树枝及兽皮等,入葬时用它们裹扎尸体,再埋入土中。 石制棺椁历史最为悠久。另有一种较为原始的葬具,是烧土为砖制成附于木棺四周的“土周”。 木制棺木使用最为普遍,除普通棺椁之外,尚有特制的独木棺、船棺等。 金属葬具多为铜制,包括铜棺、铜鼓和铜釜形制;也有以金、铁制造的。其他还有玉棺、瓦棺、水银实棺等。 随葬品 随葬品,叫做“明器”,或叫“冥器”,是古代为随葬而制作的象征性器物。 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已有石器、佩饰、粮食随葬,表明古人认为死者去往阴间后,仍需生前的日常用品。 由于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古人们逐渐产生了制作非实用的象征物来替代的做法。商代明器正式进入丧葬礼俗;先秦时代,明器主要有成套的青铜礼器,包括鼎、鬲、盘、樽等,也有仿青铜形制的陶制品,还流行车马明器;汉代盛行“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生者所用器物在随葬品中无所不见;魏晋时,明器时兴“从省”;唐代时又出现“明器从厚”之风,并新增了镇墓祛邪的厌胜物;宋明清以来,明器以纸制居多。 招魂 招魂仪式也称为“复魂”,是在断定人已经死去后举行的,由死者家人持死者上衣,登屋顶呼唤死者之名,然后投于屋下,再覆盖于死者身上。这是生者不忍亲人死去,故祈求鬼神能够将死者的灵魂拉回尸体,死而复生。这个仪式含有最后一次挽留死者的意义。 招魂之后,如死者不能复生,则马上举行送魂礼仪。人们借助各种手段,如开路、过桥、起灵、发引、出殡以及过七祭奠等,为亡灵远去阴间扫清障碍,铺路架桥。丧仪中常用的引魂幡、引魂塔、开路鸡、打狗饼、撒路钱等物,也是引导和帮助亡灵平安抵达冥界的象征。 “做七” “做七”与古人殓而不葬的习俗密切相关,人死后不会立即安葬,要留有一段时间来祭奠追思,这样一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二是解决了让远方亲友及时赶回、哭吊死者的问题,三是佛教观念认为人的灵魂不能立即转生,通常需要49天的过渡期,若请僧人做佛事,则可使亡灵往生到更好的去处。 所以,“做七”从东汉末年伴随佛教传入中国而出现,唐代至近世均盛行于民间。在长达49天的祭奠期中,每隔7天设奠一次,请僧道替死者诵经修福。“断七”之后,死者亲属便可脱下丧服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