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团体: 人类的成长离不开团体生活,个体的成长与团体的发展息息相关。换句话说,人是无法「理群所居」的。从出生到死亡,人类终其一生都是在团体中与人共同生活、一起工作,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家庭是人类接触最早也是最久的团体,从中学习、成长,从原生性家庭到衍生性家庭。而后,进入社区、学校、班级、社团、公益组织、企业机构等,人无时无刻不与周遭的环境发生关系,别人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都是在生活在团体的世界里。在团体中,我们做给人看,也看人做;向别人学,也教别人学;关爱别人,也受别人关爱。团体提供了个人尝试新行为的情景,成员可在团体中尝试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而团体也对成员的尝试有修正的功能。因此,人与团体的互动关系是紧密的。 虽然我们都是生活在团体里,然而,有人适应在其中,也有人逃避现实,无法融入团体内;有人与团体内成员相处和睦,也有人彼此勾心斗角;有人喜欢与人交往,也有人害怕与人接触;有人在团体中成长成熟,也有人在团体中隐藏自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探究其因,除了人有个别差异之外,即在于人习惯生活在团体中,却很少养成观察团体情境、了解团体动力的习惯。进一步来说,人们已经习惯于接受或抗拒团体内所发生的一切形式规章或人际模式,却未能与以多元化角度与科学性方法去了解团体的内涵与动力。举例而言,当你要去加入一个新团体或参加一个新聚会,事先要了解该团体(聚会)的性质、参加人员、时间地点、穿着装扮、交谈话题等。进入团体(聚会)中,先根据自己个人的特性背景,寻找合适自己的次团体或同质性团体,再观察人际互动情形,询问有关资讯,确实掌握此时此刻。事后,再回顾自己在该团体中的行为,做一理性的检讨分析。如此必能有助于个人在下一次类似的团体聚会中,有更适应性、发展性的表现。 团体辅导的意义:团体辅导是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藉由专业的技巧与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资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 团体的特性: (一)、专业性 团体辅导的领导者需受过团体动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训练,且运用专业的方法与技术来领导成员。 (二)、开放性 团体辅导透过开放性的情景来引导成员获得内在需求的满足与外在的资讯的充实。在开放的团体情境中,有助于成员表达其需求与感受,达成团体目标。 (三)、互动性 团体内的成员产生交互作用,彼此的认知、态度与经验相互影响。利用团体咨询辅导方式,有利于成员消除孤单感,使经验共通化,有效产生支持性互动。 (四)、目标性 基本上,团体辅导有其教育性的目标。透过团体辅导来协助成员获得正确的资讯,以建立正向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此外,情感支持、认知学习与经验共通化为团体的重要目标。 (五)、一致性 团体成员虽需领导者的带领、引导,方能达成目标,但前提是领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必须有其一致性的共识,例如遵守团体契约与团体规范、认同团体、支持成员等共识 (六)、结构性 团体辅导从工作准备、团体形成、团体运作乃至成效评估都有其一定的方法、技术与设计,即使是非结构性的团体也有其运作的模式,故团体辅导,有其结构性。 团体的功能: 成长性团体——此类团体注重成员的身心发展,协助成员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进而自我接纳、自我肯定。例如:自我发展研习会、自我成长工作坊、自我肯定小团体等。 训练性团体——此类团体注重成员生活知能的充实与正向行为的建立。例如:人际关系训练团体、表达动力团体、身心松弛工作坊、敏感力训练团体、职能效能研习会等。 治疗性团体——此类团体注重成员经验的解析、人格的重塑与行为的重组。例如:马拉松团体、悲伤治疗团体、心理剧工作坊、安宁看护团契、家族治疗工作坊等。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