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5-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宋代以来的江南经济简述

自从汉朝独尊儒术以来,再加上华夏文明的农耕传统,中国始终有着重农抑商的文化性格和价值取向:认为做生意是投机倒把,安心搞实业生产才是正当的谋生之道。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当“人力”不再是第一生产力之后,中国社会对于价值的判定也就越来越多元化(并非只有下地干活才是出力,诗人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是出力,出力告知大家要珍惜劳动成果),而随着价值多元化的发展,社会分工必然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近代以来,这样一种变化的直接体现,就是整个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财神信仰的流行。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世界顶峰,宋朝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除了农业手工制造业的全面大发展之外,造船海运也同样大发展,后来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使得北宋政治重心被迫南移,是为“衣冠南渡”,其经济重心随之南移,然后在南宋开辟了“江南经济特区”,海运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南宋与南太平洋、中东、非欧等50多国通商。明朝继承了宋朝在江南地区的经济命脉,然后延续到清朝。根据日本学者所著的《中国经济史考证》论述,清代以来,随着商业的繁荣,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小银行蓬勃发展,小银行的老板们便会彼此组建银行同盟,然后在馆所中供奉财神爷赵公明。当这样一种风尚逐渐在社会上扩展开来以后,便使得财神信仰在江南地区传播并流行开来。根据现有的研究来看,财神信仰在民间的兴起和流行,地点是在江南(改革开放以后,财神信仰之所以兴于上海,绝非偶然),时间的上限应该是在晚清道光年间()。财神信仰的社会流行,反映出传统价值取向在现代社会当中的变化:农业自然是大问题,但是商业也不应该遭到贬抑。

二、财神信仰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合理性

其实早在明朝的时候,当时洞察了时代趋势的学者便已经开始就“重农抑商”的传统价值取向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当中提到:“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则主张经世济用,利民富民,“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不过,晚清开始流行起来的财神信仰并没有持续太久。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希望中国能够与世界完全接轨,所以当局遂弃农历而用西历,然后便劝解民众放弃农历新年,放弃财神信仰,乃至放弃烧香祭祖拜神。年以后,全社会的政治运动对于整个传统文化和本土信仰的打击尤为厉害,彼时要破四旧,要打到封建迷信和牛鬼蛇神,便使得财神信仰随着整个传统文化一起被打压了下来:在那个时代,追逐财富本身就是件很丢人的事,更遑论财神信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全社会提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创业开公司、做生意赚大钱,财神信仰随之回归。不但如此,随之回归的还有本土宗教道教,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农历新年、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均被纳入了法定假期当中,至于上坟祭祖,烧香拜神,更是被全社会所提倡和拥护。道教追求长生厚生,往高了说是修行仙道,往低了说就是要首先保证基本民生,所以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就主张多行救济,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公平无私,阴阳和顺,国富民安,是为“太平”。这样一种道教“太平”的理念和追求,其目标是社会公平,国富民安。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将每个人安顿好,然后将每个家庭安顿好,最后才能将整个社会安顿好。因此,在今天,人人喜欢拜财神、请财神,无非是希望自己能够安居立业,生活无忧——这不单是个人的诉求,同时也是时代和社会的诉求:只有人人富裕,才能天下太平。所以,求财并不可耻,个人求财只是全社会经济建设系统当中的一个小分子——如果个人求财是可耻的,那么全社会的经济建设也应该停止。关键的问题是,在求财的过程当中,在财神爷赵元帅庇护之下,道教所给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财富观?三、财神信仰之下的道教财富观

赵元帅的主财神职,最早的道经出处,应该是在宋元时期成书的《道法会元》卷《赵元帅录》:

元帅姓赵名朗,一名昶(chang),字公明。终南山人,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圆满,被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按元帅乃晧庭霄度天慧觉昏梵炁化生。其位在乾,金合水炁之象也。其服色,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者,金遘水炁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炁也;跨虎者,金象也。故此水中金之义……元帅上奉天门之令,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点九州,为值殿大将军,北极侍御史。逮汉祖天师修炼大丹,飞神奏帝,请威猛神吏为之守护,由是元帅上奉玉旨,充正一玄坛元帅……驱雷役电,致雨呼风,除殟剪祟,保病禳灾,元帅之功莫大焉。至如公讼怨抑,神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利,宜和合,但有至公至正之事,可以对神言者,祷之无不如意。若以非枉不正之事祷之,神必加谴。敬之毋怠。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赵元帅在元明时期已经具备主财职能,并且,除此之外,他还具备其他两项神职,共计3项:1、消灾解厄:“除殟剪祟,保病禳灾”;2、赏善罚恶:“但有至公至正之事,可以对神言者,祷之无不如意;若以非枉不正之事祷之,神必加谴”。3、劳有所得:“公平买卖求财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为了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以及交易双方的彼此利益,在整个商业交易的过程当中,有着一条最基本的商业原则:诚信。而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随着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平均个人可占有的财产急剧增加,从而使得私人财产的存在得到了普遍性的支持与保护。新中国建国以后,财产权乃是《宪法》赋予中国公民的经济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一条作了全面改写,修改后的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公民私有财产受到社会保护的背后,其文化共识乃是出于现代社会对私有财产的普遍认可:属于个体的私人财富,不应该遭遇他者的暴力剥夺或欺瞒诈骗。在背景的基础之上,让我们来考察财神信仰当中赵公明的3项神职,会发现这其中有着一条隐藏的商业逻辑,写成形式逻辑三段论如下:首先(消灾解厄),我们希望自己的合法财富能够避免遭遇暴力掠夺;并且(赏善罚恶),我们希望整个社会生活当中能够维持商业诚信,不遵守诚信规则的商业欺诈应该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最后(劳有所得),所有人的社会劳动都能在公平诚信的商业环境当中换取与之相匹配的财富。在大前提(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可以达成社会共识的情况之下,小前提(赏善罚恶的诚信维持)便成为了结论成立与否的必要条件,就此而言:财神信仰首先是一个时代的道德约束,如果缺乏诚信,那些捞偏门的、缺斤少两的、欺诈顾客的,不但赚不了钱,而且还要遭到财神爷的惩罚。所以,在财神信仰之下,于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当中,即便有法律覆盖不到的社会阴暗角落,也有骑着黑虎的财神爷赵元帅在旁怒目注视、主持公道:老兄,求财归求财,切莫作奸犯科。本文主要参考文献:1、《道法会元?正一玄坛赵元帅秘法?赵元帅录》;2、崔良斌:《财神赵公明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3、黄景春:《上海接财神习俗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法务法会

天师府书籍募捐倡议书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己亥年()奏授财神宝箓”法会通知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年元旦奏授文昌宝箓”法会通知

1、龙虎山道教清规榜2、年内地初授箓试题(附参考答案)3、己亥()年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箓活动圆满结束4、己亥()年海外正一派授箓活动圆满结束5、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入道修行第一步,闭嘴6、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假使得生,哼哼,我就要拿来吐槽他人7、看完了票房24亿的《哪咤之魔童降世》,你可知道“中坛元帅”是何人?8、张天师是如何运筹帷幄之中,降妖千里之外的?9、有些糟老头子“坏”得很,最爱给人泼冷水10、正一道士不知“正一”何解可不行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