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觉群生命教育学院安宁疗护人才培训中级班迎来了最后一天的课程。和往常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把上课地点搬医院,想在最后一次课上完成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完成“生”、“死”话题的融合。 在课程开始前,医院社工部主任傅丽丽老师结合自己多年从医以及医务社工的经验,从关怀儿童患者及其家庭、医务人员的心理支持以及社会资源链接等方面出发,分享我们虽然不能拓展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延长生命的宽度,并让大家能够感受到快乐。希望能共同探讨生命支持和教育的话题,让我们自身也更有能量,帮助到更多人。 中国于年进入老龄社会。根据年国家统计局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关键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13.50%),与年相比上升5.44%。 但当下中国尚未完全走向老年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年12月27日在北京发布的老龄蓝皮书《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在健康状况方面,慢性病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孤独感随年龄而增长,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预期与其健康满意度紧密相关;在医疗服务方面,绝大部分老年人能获得较便利的医疗服务,但“看病贵”仍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想象老人的生活 作为年轻人,日常很难想象老人的孤独、恐惧、无助、丧失感.....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方树功老师在课上借着讲解零极限技术的时机,让学员们两两分组,轮流演绎99岁的临终老人和陪伴者,让学员感受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心态。 注:零极限技术,老人心灵呵护十大技术之一,以“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这十二个字为要义 学员分享 随着灯光的关闭,背景音乐的烘托,当陪伴者的手搭在我的手上,轻轻地抚摸着,我能感觉到当下的温暖,当陪伴者靠在我肩膀对我轻声不断地说着着十二个字的时候,那一瞬间,我的眼前出现一幅幅已逝亲人的画面,自己都很难置信,但确确实实就这样发生了,也真的是能感觉到一股暖流,接着互换角色,我是一个很害羞的人,但是,那一刻,我也很自然地托起对方的手,抚摸着,并且和缓轻声地对她说这十二个字,每一次我都能察觉到音调的不一样,语气的不同,但是越来越自然,因为真的有种深入其境的感觉,对于服务对象,不评判,不分析,不下定义,只是陪伴。” 感受临终老人,不止是一种教养和文明,而是从生命的尽头倒推回来去看到生的意义。我们相信,谈论死是为了更好的生。 生前预嘱 而面对死亡,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生前预嘱(Livingwill)。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志工主管张海蓁为学员讲解了生前预嘱中的“五个愿望”概念,看这篇文章的您,不妨也想象自己面临死亡的路口,和我们一起回答以下问题: 1、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2、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 3、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 4、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 5、我希望谁帮助我?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医院。但如果可以,您可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一起思考沟通,相互理解。 器官捐献 当一个生命在即将结束的时候,虽然生命到了终点,但是有些器官或者组织还依然健康有用,只是机体已到了不可逆的地步,然而我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30万,实际的供需比却是1:30万,每时每刻都有等着器官移植的人从焦急急盼地等待,从期待,到无望,到离世。 医院有一面墙,叫“天使启铭星”,为了纪念那些捐献器官的孩子们。墙上记录着每一位小天使的信息,更是一种生的传递和延伸。这就是最后一节课放在医院的用意,请医院社工部办公室主管张灵慧老师为大家讲解器官捐赠的知识。 如果您进行器官捐赠,必须满足: 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达到潜在捐献状态。潜在捐献者没有绝对的年龄限制,原则上没有传染病、没有癌症(除原发性脑肿瘤)都可以捐献器官,最终能否捐献由医学专家评估后决定。 捐赠渠道: 1.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