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在古代,古人根据观察星象和日月运行的位置、草木的生长的规律以及风雨之声确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最早的节气。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冬节”、“长岁节”,这一日,白昼的时间降到了最低,夜晚星象仍然是美丽的冬季星空,不过,冬至以后的日子,白昼将越来越长,封冻已久的天地正在缓缓舒展身体,下一个天地循环正在走来。

关于冬至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几个传说,最早关于冬至的传说是搜神记中记载的,下面小七就带大家梳理一下有关冬至的传说。

冬至传说之一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传说之二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四

《搜神记》:“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虐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儿鬼。”

虐鬼的父亲颛顼是个非常护短的人,虐鬼在人间散布瘟疫,搞的民不聊生。颛顼不仅不责怪他,而是替他掩盖恶行。颛顼先是派大神重与大神黎去隔断了天与地之间的通道,从此断绝了神人之间的往来,让民间疾苦再也无法上诉到天上。

通道既绝,虐鬼就开始胡作非为了,把天上人间全部搞到乱套,他散布瘟疫疾病给世间;他的二弟“魍魉”,专门叫人生疮害病或者惊吓小孩子;三弟“送穷鬼”,他进了谁家的门谁家就会很快衰败,一穷到死。除此外的第四弟弟叫做梼杌,凶顽无比,整天胡作非为!又有人身龙头的计蒙神,双头长蜂的骄虫神,足迹过处有国败国有家败家的耕父神等等各类妖神为祸人间,搅得天地上下混乱不堪。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在民间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到底是什么原有让古人认为冬至竟然比年还重要呢?下面小七带大家看一下冬至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赋予的意义。

▌一、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中,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

古人还曾把冬至定为一年的开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冬至已经是年了。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二、冬至是「数九」的开始

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俗话说的「数九」寒天了。也就是说,冬至是「数九」的开始,这个,就是「年」所不具备的了。

「数九」又称「冬九九」,俗称「交九」,是我国北方旧时流行的一种杂节气。数九寒天,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有的朋友也许会问,为什么偏偏是数「九」,而不是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应该是与阴阳消长,阳长阴消有关。九,是最大数,一九二九地数着最大数,意味着冬日的阴气不断消减,累至九次便到了头,寒去春来,「春已深矣」。

旧时,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也许形式有异,或是寒梅,或是九体对联,又或者是双钩描红书法,但意思却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笔,或者是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也就大功告成了。

▌三、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

相传,冬至祭祀始于周朝。「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祈求神灵消除疫疾,减少荒年、饥饿、死亡。

据古籍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过节,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贺冬」仪式祝贺,并且形成例行假期。「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军队待命,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唐、宋时,冬至是祭祀天、祖先的日子,皇帝要率领大臣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则要祭拜逝去的祖先。

明、清时,皇帝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相互之间也要投刺祝贺。

所以,即便到了现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至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对冬至更是重视,要在这一天祭拜祖先,不回家过冬至的人,会被视为不认祖宗的人。所以冬至也就成了合家团聚的日子。

绍兴民间,不仅冬至要祭祀祖先,还要剪纸衣服,冬至日送到祖先墓前焚化,谓之「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冬至酒」,怀念逝者的同时联络感情。

▌四、冬至是元始天尊诞辰

相传,冬至还是元始天尊的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元始天尊是道教中的最高尊神,位列三清,类似于民间传说的盘古,是传说中的创世之祖。

冬至这天,道观举行盛大法会,庆贺元始天尊诞辰。

▌五、冬至适合养生进补

冬至意味着进入数九天,迎来最寒冷的天气,《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这是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可见,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最好时间。冬至需养生遵循3个基本原则。

1、起居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2、药补

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喜欢药物的冬令进补。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服用时感滑润爽口,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冬季进补膏方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种时尚。

3、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

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六、冬至还被用来判断来年的天气

民间还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冬至节气在一月中的位置,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比方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俗话说的是,如果冬至在一个月的开始几天,年底就会冷;而如果冬至在月尾的话,正月就会很冷;但冬至在月中的话,就不会下雪也不会下霜。

再比如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意思则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

山海经网络收集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