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康复案例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90503/7110347.html金朝建立前后,哈尔滨地区的社会、经济曾有过空前的发展,居民主要集中在运粮河、何家沟、马家沟和阿什河河流沿岸。几个古城的位置分别位于今道外区万宝镇后城子村北(万宝古城)、道里区太平镇松山村西(松山古城)、平房区平新乡平乐村正黄三屯西(平乐古城)、道里区群力乡四方台村南(四方台古城)、香坊区幸福乡,莫力村东(莫力街古城),直至元、明两朝古城仍很繁盛!后来清初旗人入关后东北封禁导致了哈尔滨地区人类文明大倒退,直至道光年间东北弛禁以后,呼兰河下游和阿什河沿岸一带才有大批人丁移入。到中东铁路修筑前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在今香坊、顾乡、松浦一带。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支流,除了我们熟知的呼兰河(哈尔滨段的最大支流),阿什河、马家沟河,还有:何家沟(道里)、信义沟(香坊)、库叉河(道里),小黄河(太平),庙台沟(香坊)。 01 南岗 南岗名源自秦家岗,主要指的是现在火车站一带,最早最早(清朝后期)南岗有人居住的区域只有:马家沟村(就是现在花园街往文昌街方向这一带)、尤家窝棚(哈西哈尔滨学院到西典家园这边)、白家窝棚(就是林兴路,延兴路科大小区这边)、张老道屯(现在医大二院后身,征仪路左右)、杨马架子(现在哈西大街,哈尔滨大街合围区域)、哈达屯(现哈达村)、新发屯(就是新发小区一带),后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尤其是中东铁路局(现哈尔滨铁路局)修建在南岗,南岗地区才慢慢发展起来!说几个老地名的事吧!现在的“汉字片”,就是汉广街,汉兴街,汉阳街什么的,因为原来这边叫做懒汉屯,为什么叫做懒汉屯呢,因为这边原来也是中国人和侨民的混居区域,中国人靠种地为生,东欧侨民养奶牛,养奶牛就需要收中国人割完的玉米杆子什么的喂牛,一到冬天中国人咱们就“猫冬”了,就不种地了,他们没东西喂奶牛,所以就说中国人懒,就有了懒汉屯一说,现在去那边问问老人,还有人知道懒汉屯的说法!新发小区那边最早叫做“落马湖”,原来全是平房,后面还是马家沟,环境那是相当恶劣了,80年代后期改造成的新发小区!白家堡的得名不是因为最早这里住有白姓人家,而是最早这里是镶白旗的人住在这里!现在的文化公园(哈尔滨游乐园),最早是俄国侨民的墓地,俗称:“毛子坟”,后来大部分都迁移到皇山公墓了,我觉得现在的哈工程大学和省军区建在这里就是为镇住那些侨民的~,当然了最早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在这里,后来成立哈军工,才搬到学府路的!圣-尼古拉教堂,是纯“木刻楞”机构,没有一颗钉子,完全是木头卯上了!当时是远东地区最大随军教堂!老哈尔滨人称之为:喇嘛台,这本是侨民文化留给哈尔滨弥足珍贵的纪念品,结果“文革”被拆了,据说费了很大劲才把教堂拆了,又是马车又是拖拉机,用绳子拴在教堂顶的十字架,用大卡车使劲拽。现在想想真心疼,那是我们的文化啊,就这么没有了!十字街为什么叫做十字街?因为原来街头街尾各有一座教堂:弗拉基米尔女子修道院和喀山男子修道院(这条街估计当时挺热闹,男女女的,哇撒哇撒的)。再讲讲沙曼屯,这个我详细说说哈(哥们我就这片的),日俄战争知道吧?就是日本天皇和俄国沙皇打起来了。天皇由海上打来,沙皇从“中东铁路”杀出,哈尔滨算是遭殃了,既是沙皇的前进基地,又是俄军的中转站。中东铁路局在铁路附属地,划地儿埋死人,盖医院救伤员,甚至成立了一个香坊造棺木厂。顶要紧的是,给援军找窝安营扎寨。思来想去,相中了萨满屯(清滨公园那边后来消失了)东面,紧临懒汉屯、八家子(一匡街、六合街、木兰街一带)的一片地(南岗区西大桥以西松明街、元和街、元士街一带),盖起一大片地窨子房,装豆包似的把莫斯科兵团几千名炮灰装了进去。懒汉屯、八家子、萨满屯人,把这片营房称为莫斯科兵营。日俄战争结束,莫斯科兵营兵去营空。再后来,附近的中国老百姓就搬进这些兵营里住了。哈尔滨成为开放商埠以后,沙俄侨民涌入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想起被中国老百姓占居了的“兵营”,便派人去驱赶(就是当时哥们不在这片混,要不高低拎两瓶伏特加喝死他们)他们把这片住宅区叫做“沙曼格拉道克(俄语,草坯房小集镇)”。就这样,土洋结合,就成了沙曼屯。,当时沙曼屯有个市场,以卖盆栽鲜花、花盆、园艺工具为主,远近闻名,当然现在沙曼屯的概念不存在了,但还有沙曼小区存在!还有沙曼小五存在!哈哈!牛房屯,就在现在大皇宫对面,和兴十一道街康宁路合围地区。80多年前,有一个从山东梁山来的牛姓人家,在此定居而得名,这户牛家以放牛为生,人称他家那座房子为“打牛房子”。后来山东老乡见他家能吃上饭,都前来投奔,先是从梁山来,后来投亲靠友奔老乡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姓氏的山东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慢慢形成了屯落。大家都说山东话,有山东人的风俗,山东人的习惯,山东人的传统,如果是东北人去了,他们会说你是“臭靡子”,当然现在不是了,现在都是原电表厂的老工人,都是哇卡哇卡的东北人儿。(这段是报纸上看到的,我添油加醋写的)张氏墓塔,这是哈尔滨市唯一的墓塔,在大成街和大医院院里,不知道你们一走一过的注意到没有,它是哈尔滨开埠的第一代民族工商业者张庭升为其父母建造的。他当时请了哈尔滨最有名的能工巧匠修建,墓塔外面精美的图案都是南方艺人雕刻,棺椁为柏木,葬于塔中墓穴里,此人孝顺啊!大家提起的北秀宾馆,是当年南岗区第一个街心公园!俄国人建造的!果戈里大街的儿童公园,最早是中东铁路的苗圃,后来是哈尔滨植物园,建国后变为儿童公园,里面的小火车当年很有名气的!说说极乐寺吧,它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据说,当时南岗被人们看作是卧伏在松花江畔的一条巨龙,俄国人却在大直街上相继修建起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圣母教堂(医大一院对面那个)和俄侨公墓教堂(现文化公园里),这三点一线的布局被视为恰对这条巨龙的断腰镇首。哈尔滨市人对此颇为不满,农工商各界人士纷纷谋划,拟筹款修建一座佛教寺庙以护"龙脉",于是由中东路护路军司令兼东省特别区长官朱庆澜就带头,并请来名僧倓虚和尚主持修庙。年夏秋之交破土动工,翌年建成。因开坛第一讲是阿弥陀经,又因倡议发起人信奉净土,故定庙名为“极乐寺”。现在烟厂那有一个黑龙抬头的雕像,讲的就是这条龙脉!02 道里 最早的道里区是分为埠头区、新阳区、顾乡区三个区的安字片,位于经纬街偏南,新阳路两侧。南起安心街,北至安隆街,东起安道街,西至安红街区域。因其大部分街巷都偏斜,故也称“偏脸子”现在也有人这么叫。这边的街路均以“安”为首字命名。最早这片只有安静、安道、安隆街有居民,其它均为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后来的俄国侨民在此地栖身、谋生,逐渐形成了安和、安详、安德、安发、安康等几个简陋街路。—年东欧部分国家的难民涌入哈尔滨,在这一地区建立“纳哈罗夫卡村”,纳哈罗夫卡是由俄转化而来,为懒汉、无耻之徒之意。最早这些街没有名字,哪条街住了哪个俄国人,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可后来解放后这么叫就不成了,就改成各种安X街了!地德里,这个名也是由俄语转化而来,是抚顺街一带最早的名称。中东铁路通车后,在这边设立停放机车的库房,当然现在的哈尔滨铁路局机务段、车辆段也都在这边!按汉语的发音就是“地包”,也叫地包小市,当时这里有一条通向顾乡屯、秦家岗和傅家甸(道外)必经的土路,原称味地包头道街,就是现在的抚顺街。大地包和小地包这里原来是一个大集市据说很热闹,买什么的都有!顾乡,老人们还习惯称其为:顾乡屯,顾乡这个说法的来由有三:一说在百年前,此地有一顾姓乡长,故将该屯称顾乡约屯,后去掉“约”字,则称顾乡屯;二说山东、河北老乡闯关东来此,互相帮助、照顾,故称“顾乡屯”;三说二百年前京旗移民来此开荒建屯,顾乡源于满语“京旗”之意,是满汉混合语,即京旗屯之意。线终点是四方台,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当然四方台大桥,就是四环路的跨松花江大桥,这个四方台可是有历史的,据说是金朝时完颜阿骨打宗弼(兀术)修筑训练水师的点将台,这是有考古依据的,以前经常有农民在这里刨出银锭什么的,现在都在黑龙江博物馆里面,这地值得一去啊!爱建,就是原来的车辆厂,车辆厂北边就是三十六棚(现在工部街那边),原来都是棚户区,不要太脏,你看现在多好,感谢党感谢政府吧!河松,河柏小区这边早先也是棚户区,俗称:大粪坑,听着有点恶心哈?大发那边有两条废弃的铁路线,叫做、道线,又叫做顾乡支线,最早为顾乡粮库支线。连接当时顾乡粮库、哈尔滨制粉厂、哈尔滨储运中心、煤五商店、松江拖拉机厂等很多单位。当时是道里地区最繁忙的一条铁路支线,不过现在这些工厂什么的都不存在了!铁路线也就没用了!九站,哈尔滨人称之为:小九站!为什么呢?因为原来友谊路上是有铁路的,九站就是一个火车站!道外还有八站,就是八区。恒祥城后面那条小街为什么叫车站街呢?那也没有车站啊!是因为那60年代以前确有一个火车站,名曰:顾乡火车站,位置就在恒祥城靠近康安路这边!当年是哈尔滨南下出了哈站的第一站!03 道外 道外原来叫做傅家甸,本来叫做傅家店,就是傅家人开的大车店(类似旅店)的意思!除了傅家甸还有:岗家店(现八区附近)、四家子(现道外十六道街一带),后来合称傅家甸,解放后又分为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分界线是现在的道外二十道街,道外是年才最终成立的。道外有句老话:新世界吃个饱,新江泉洗个澡,大舞台叫个好,荟芳里睡个倒!这些地方虽然都不存在了,但现在在道外依旧可以享受此待遇,悠哉~(具体去哪吃好?参照我的另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哈尔滨美食!) 桃花巷东起靖宇南头道街,西至景阳街。曾经是哈尔滨早期形成的餐饮服务一条街,有客栈、旅馆、烟馆和妓院,是道外区有名的街巷。年之后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造与南勋街相通,更名为南勋街,桃花巷就消亡。当年(建国前)荟芳里在哈尔滨“妓院界”最为著称。荟芳里地处道外南十六道街的圈里一带,现在是荟芳里小区! 大家都知道沈阳有个北市场,当时哈尔滨也有个北市场,北市场位于北五道街、北七道街,长春街横贯北市场中央,将市场分为路南、路北两个部分。人们习惯于称南北市场,对外则统一称为北市场,艺人众多,杂耍,相声,大鼓,二人转。当然了,现在也很热闹,有花鸟鱼市,有狗市,有集市,还有德云社呢! 道外景阳街上有个20多年的烂尾楼,它叫“艺华大厦”,据说是楼盖歪了,没办法了就停工了,要等到周围都改造完毕才能爆破,估计快了! 04 太平 太平区得名于太平桥,太平桥的位置当年是一座浮桥,来回行走很不方便,多年前三棵树屯占荒户陆氏后裔陆廷祯发起募捐,修建了一座跨河的木桥,为祝福通行顺利,祈求居住安宁,不再遭受水灾、瘟疫、官吏和土匪的骚扰,群众把这座桥称为"太平桥",功德无量! 三棵树,以前太平区域内多是沼泽地和荒草甸子,在松花江的南岸(今哈尔滨塑料五厂址),有自然形成一个黄沙土岗,由西向东好像一条土龙横卧大地。在这个土岗上,生长着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三棵榆树,这三棵树近看三足鼎立,遥望尤如三把伞盖,非常壮观。后来在这里定居的人就把这片叫做三棵树屯!这三棵老榆树后来被日本人给砍了(太可恶)。 太平二商店很有名,原来是百货商店!这个二商店就是东直路和南直路交界区靠三棵树大街这片,现在都拆迁了,太平还有一个四商店,就在南直路和宏图街交口那,现在叫做南直商店! 大家看百度地图可以发现,南直桥东北边的江边有一块水域,那边叫做圈儿河,原来还有渡口来着,现在没有了! 古梨园的前身是太平区苗圃,当时以种植经济树种为主,该园中有一株属黑龙江珍稀树种的野梨树,树龄多年了! 名声显赫的哈尔滨制药六厂的前身是哈尔滨聚乙烯塑料厂! 05 香坊 这两个区域现在合并了,香坊区是哈尔滨最早开埠的区域,田家烧锅(现在安埠街,轴承厂左右)酿出了哈尔滨的第一桶白酒!油坊街上有个牌子介绍了香坊的由来,我就不多讲了!香坊清朝时也称厢房,也有一说法称,现在香坊公园南门那个位置有做线香的商铺门上刻着“香坊”两字,总之是两种说法!香坊又称老哈尔滨,上号! 香坊有一个黑龙江最大的园林:马家花园又名遁园。原为马忠骏的私家园林,就是现在的建成机械厂,乃至农大这边!马忠骏是个爱国人士! 动力绝缘厂(文政街地道桥)这边,原来有一个赛马场,后来拆除了! 成高子,来自满语,敲冰打鱼的意思! 六顺街左右,原来叫做小南屯,小北屯! 香坊有个白毛小区,是因为这里有个白毛将军府,现在还在白毛小区里面,这个白毛将军是谁呢?他就是中东铁路管理局的局长,霍尔瓦特将军,红军街当年就叫做霍尔瓦特大街, 香坊有个二三五处,在公滨路那边,倒没什么稀奇的,就是国家储备局的地二三五处。 三合园,原来叫三合屯,是曹家、李家、高家三个屯子合并形成的! 王兆新村,原来叫做王兆屯(或者山东园子)文治街北侧。居民主要为俄国侨民,大多是中东铁路局的铁路员工。在文治街南侧,是伪满洲国的军医学校、陆军养生所(医院)及精神病院(属中东铁路局管辖)。就是现在的铁路二院这边,当时群众称这一地区为"医院城 06 平房 平房区自带平房二字,可与平房却没什么关系,去过的人一定知道,那是个工业程度很高的区域,那为什么叫平房区呢,我给大家摘一段故事(摘选自:平房区志):据考,"平房"地名出自于清代中期。清代乾隆以前,这里是阿勒楚喀(阿城)属地,为清廷封禁的原始闲荒,无地名。自年(乾隆21年),关内(指山海关南)齐鲁常遭水、旱之灾.,饿殍遍地。有出关者说东北地广人稀,水土丰盛,大批灾民冒死求生,冲破朝廷封禁,纷纷"闯关东"。时有部分汉民,先后落脚阿什河西金代运粮河两岸,散居异地,垦荒为生。嘉庆年间,清廷“屯垦戍边”,在这一地带设旗屯进驻旗兵,命汉民迁居异地,原居正黄旗三屯的汉民“张、刘、吕、赵”四姓被驱逐,落脚在旗屯东马家沟河畔居住开荒,四姓讲义气,和睦相处,聚为一屯,称为义和屯。当时汉人地位低下,常受旗兵骚扰,屯落孤僻,盗匪横行,常入义和屯,无人敢抗,方圆左右又称义和屯为“面瓜屯”,软弱受欺。至光绪年间,义和屯张姓姑娘嫁给河东(阿什河东岸)扬姓家,随之杨姓一户搬迁到义和屯居住。杨家有8个儿子,枪法好,家里设赌,开"宝局",家大业大。年(光绪26年)春节前,杨家套马爬犁去阿城打年纸(办年货),路遇两个扛枪人挑起事端,这两人被打跑后,又找人到义和屯伺机报复,又被杨家打跑,此后杨家威名远扬,无人敢到义和屯闹事,义和屯太平了,屯民越聚越多。时值年前后,义和团(拳)运动兴起,屯民为避弃义和团(拳)之嫌,取村屯太平之意,将义和屯改称平房屯!文章来自网络,点“阅读原文”happynewyear 扫 码 关 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