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fk/mipso_5951583.html《董乡文学》杂志选稿平台第期 为祖国的安宁而战 作者:赵春颂赵建国 值此中越自卫反击战胜利四十二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怀念在这次反击战和老山战役中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并向所有参战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您们用钢铁意志和鲜血,乃至生命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痛击了侵略者。向您们致敬!——编者按 多少次炮弹的倾泻, 多少次弹雨的沐浴—— 这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圣地。 没有弱者的席位, 更没有虚伪者的足迹。 炮火、硝烟是特殊的清醒剂, 将士都在这里把人生的真谛寻觅。 …… 每寸土地都如生命般宝贵, 每块界碑都如军旗般神圣, 每条小河都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每个士兵都是不可征服的山峰。 …… 这是三十六年前坚守在云南老山前线的解放军战士们在低矮、高温、阴暗、潮湿、无照明设施的猫耳洞里写的诗。这些诗跳动着军人深邃隽永的哲思,折射出一个个忠勇的灵魂。当年,“猫耳洞”是前线一种最普通的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一人容身,大则可纳三至五人,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 已逾花甲之年的亲历中越自卫反击战的赵志刚看到这些诗,浮想联翩,当初一场场艰苦惨烈的战斗情景再次展现在眼前,就像昨天刚发生的事情一样,一件件,一段段,如同放电影一般历历在目——它凝聚着一代军人的生命记忆。 赵志刚在麻栗坡县坪寨村前线指挥部 赵志刚是博兴县吕艺镇龙河村人,年11月参军入伍,被分派到通信连当了一名通信战士,后考入济南陆军学校通信训练大队学习,系统掌握了有关通信的理论和专业知识。 年3月,赵志刚所在部队奉中央军委的命令,乘坐铁皮闷罐军列一路呼啸着奔赴云南边防前线,参加对越防御作战任务。其因是年3月16日中国和越南战争结束后,越军趁我自卫还击部队后撤之机,占领了我国陆地边界所有骑线点上的有利地势,包括中国境内的老山、八里河东山、扣林山、者阴山。越军占领这些制高点后,在我方境内构筑工事,埋设地雷,安插竹签,并向我方开枪开炮,打死打伤许多边境军民。年至年五年多时间,越军向我境内发射各种炮弹四万多发。居住在边境的群众有家不能归,有地不能种,学校不能上课,万亩橡胶园、茶园不能收割,纷纷撤离或躲进山洞,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打击越军的挑衅活动和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境安全和维护国家尊严,中国边防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于年4月28日收复了老山地区(老山地处云南省麻栗坡县东南部,位于中越边境第二段12号国界碑之间中方一侧,天保口岸东北部。主峰海拔米,面积约8平方公里)。中央军委考虑到部队多年没有战斗经历,从锻炼部队增加实战经验出发,自年4月开始,以各个大军区为单位进行轮战。年3月至年3月,轮到济南军区参战。 赵志刚所属部队驻防老山以东八里河东山。八里河是一个紧贴着国界的小村寨,住有几十户人家。村里有两条像“八”字的小河从寨脚发源,依山而下,汇入山下的盘龙江刚好有八公里,八里河由此而来。村后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鲜红的太阳总是依傍着山岭升起。山岭位于东方,人们叫这山为“八里河东山”。山这边是中国,山那边是越南。 八里河东山与老山中间隔着盘龙江。盘龙江由北向南流向,最终流入越南境内,称为“沪江”。盘龙江以西为老山战区,以东为八里河东山战区。八里河东山是最前沿的主要阵地之一,南北成一字排开,共七个阵地,正面宽约米,纵深约米。地势为南北低,中间高,西陡东缓,坡度为40度左右。七个高地除34号高地地幅较大外其余均在20米以上,观察与通行极为困难,易守难攻。八里河东山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边境冲突中,以战斗环境艰苦、复杂而著名,被称为“八十年代的上甘岭”。 抵达云南后,部队首先进行了两个月的临战训练。赵志刚当时担任副连长,深知“练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经过实地考察,训练场地选择在山多林密、地形复杂、天气炎热、空气潮湿、山路崎岖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马塘镇,进行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训练。 为强化体能训练,按训练计划先派人员爬到山顶,然后规定时间让干部、战士按战时要求全副武装爬山,以到达先后分出优劣。有的战士从难从严要求,腿上还绑上了沙袋,一边爬一边驱赶蚊虫。草丛中的蚊子又黑又大,咬一口立马起个大疙瘩。爬山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防被毒蛇袭击咬伤,造成生命危险和非战斗减员。经过反复多次训练,干部、战士的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等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强地形学的学习,通过察看地图比例尺、等高线分布、明显独立物、建筑物、道路、北斗星等就能准确的判明方向,描绘出现场的地形地貌。携带备用线段练习接线、接电缆,抢修线路。要求战士每人携带二十多公斤的装备夜间在陌生的山区中摸黑争时间抢速度架设通信线路。行走在枝藤缠绕的树丛里,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赵志刚曾经被绊倒了一次,手掌被尖锐的石头剜下玉米粒大的一块肉。 为了提高每个人的心理素质,首先组织战士们亲临现场感受边境军民遭受越军炮火炸死炸伤的惨景。大家看到农户被炸死的耕牛,老百姓有家不能回,有田不能种的处境,个个义愤填膺,激起了战斗激情,含着热泪说:“祖国的亲人们,你们放心吧,为了你们在校园、工厂、田野等各自的岗位上学习、工作、生活、耕耘,我们愿献出边防战士的一腔忠诚。”其次观看战斗影片、前线实况录像和前线战士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最后由营教导员等老同志介绍在战场上应如何保护自己,减少不必要伤亡及“新兵怕炮,老兵怕高射机枪“的常识,消除战士们的战场恐惧感,鼓励大家勇敢、顽强、沉着、果断、机智灵活,尽快适应山林丛地的战场环境。 战前训练结束后,部队于年5月28日正式驻防老山以东八里河东山。赵志刚带领部分战士驻防在阵地前沿负责维护线路安全。 这个期间,通信线路先后被敌人炮火炸断一百三十多次。为确保通信畅通和作战胜利,在炮弹的爆炸声中抢修线路是家常便饭,经历多次大小战斗。 5月31日,越军抢夺高地。高地位于老山前沿那拉口,与李海欣高地相望,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当天凌晨,越军对老山战区及八里河东山战区全线进行猛烈炮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敌人以优势兵力向我前沿阵地进行反扑。此时,赵志刚正带领四名战士驻守在阵地前沿一个叫芭蕉坪的村里。指挥部到前线东山战区的通信线路多处被炮火炸断。被称为“首长的耳目,部队的神经”的通信一经中断,首长的指令不能及时传达到部队,后果不堪设想。赵志刚心急如焚,带领同志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沿着通信线路时而快跑,时而隐蔽,仔细查找被炸断的故障点,好不容易找到被炸断的电线,赶紧逐一试线(线路上有多个用户),标明各线路单位,再找到另一端相同的单位迅速地连接上。有时这边刚刚连接上,那边又被炸断了。密集的炮声震耳欲聋,大地在颠簸摇晃,炮火卷着浓烟在阵地上空飞腾,各种炮弹皮子拖着尖利刺耳的嘶叫声从身边划过。就这样反反复复一直坚持到天黑,确保了通信线路的畅通。 通过“5·31”这次战斗吸取教训,准备架设一条迂回通信线路。多一条通信线路就多一份胜利的保障,前后方就能及时上通下达。为此,根据首长的指示,需新增一条从芭蕉坪团前方指挥所到前沿黄家坪(尖山)团前方指挥所的迂回通信线路。那天,赵志刚调集了四个战士带上背复线、小镐、小锨、悬线杆从芭蕉坪出发,按照事先勘察的路线一路架设,到了马鞍山的南边半山腰往南一看,视野开阔,一览无遗,越南境内的小青山、大青山尽收眼底。 赵志刚立刻警惕起来,督促战友们抓紧时间,此地不易停留。战士们迅速地固定好通信线,顺着斜坡往下行进,趟过八里河往尖山上爬,爬到一百多米的时候,虽说刚进入六月份,同志们架线上窜下跳累的衣服都湿透了。赵志刚看到此处已是炮兵的盲区,就招呼大家停下来休息休息喘口气。同志们刚刚坐下,就看到八里河北岸马鞍山半山腰上接连落下了四五发炮弹,炮弹着处,火光冲天。 有的战士奇怪地说道:“你们看,那边山坡上没有人,越军还打炮?” 赵志刚说:“大家很幸运,越军的炮弹是冲我们来的,多亏我们行动快,才躲过一劫。” 原来,越军的炮兵观察哨就在小青山顶,隐蔽在茂密的树林里,就是用望远镜搜寻也很难发现,但观察哨窥视解放军架线确很清楚。他们发现山上有人后,从地图上找到所处的位置、坐标,报告给炮兵阵地指挥员;由指挥员通知炮兵,炮兵有关人员通过专业仪器设备计算出目标位置的高程、距离,操作人员再瞄准炮击,这几个环节下来有个时间差。赵志刚他们侥幸脱险,多亏了警惕性高,行动迅速,才避免了人员伤亡。这次经历,使同志们积累了战斗经验。 赵志刚在云南八里河东山前线阵地 9月23日下午,越军又向我军阵地打炮。赵志刚几个人正在山脚下的帐篷里讨论工作,突然听到警报响,立即起身快速离开帐篷跑向猫耳洞。离猫耳洞两米时,一颗炮弹在帐篷上面二十五米高的山坡上爆炸,刚刚呆过的帐篷被飞起的弹片划破了三个大洞。他迅速和战友们钻进了猫耳洞,才发现自己的鞋跑掉了一只,脚上被石头划破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 距离帐篷约五十米远的位置上落下的一颗炮弹炸断了师到团的全部线路。炮火一停,赵志刚立即和四个战友出去抢修,此时已是夜间十点钟。夜色中,分不清哪条线是哪条线,只能凭经验摸索着干。 接上几对线路后,在后方指挥的连长也通过迂回线路联系上了赵志刚,询问出去抢修了没有? 赵志刚说:“我们早已在现场,并已接通了师部到团部的主要线路,请连长放心。” 连长听了非常高兴。这时,上一个线路维护哨的两名战士也巡线赶到这里。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动手,终于在十点半前全部接通了师到团的所有线路,快速恢复了通信,受到部队官兵的称赞。赵志刚荣立了三等功。 年3月轮战结束,济南军区的部队撤回山东。临行前,赵志刚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牺牲的战友。为了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战士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英勇奋战,前赴后继,把自己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亏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烈士们的辉煌业绩,永载光荣史册。烈士们的英名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存,流芳百世,功垂千古! 赵志刚他们伫立在一排排白色的墓碑前,回想起曾经一起生活、训练、战斗、亲如兄弟的战友们永远长眠在这里,心如刀绞,热泪盈眶,几度哽咽,失声痛哭……举起右手向他们庄严地敬礼,作最后的诀别…… 回山东不久,赵志刚作为战斗骨干充实到了济南军区通信总站。 图片标注的来自作者 其余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赵春颂,网名春暖花开,山东省博兴县人,教授级高级政工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余篇,著有散文集《老家的枣树》。 赵春颂文集 (44)青春无悔,军旅人生路 (43)教师节里念师恩 (42)巍巍中山陵 (41)战乱中消失的村庄——“张家白” (40)换粮记 (39)一封阔别二十六年书信背后的故事 (38)人民的忠诚战士——牟杰 (37)博兴老酒 (36)悬壶济世惠泽乡梓的牟景岭 (35)赵春梅的大爱情怀 (34)好月嫂——周竟 (33)立根乡野育桃李 (32)卖粽子的小店铺 (31)赵汝田奋勇擒敌 (30)辛张村的“梅花拳” (29)十月黄花溪 (28)怀念马老(报刊发表) (27)大年三十奔家乡 (26)家乡的中草药(报刊发表) (25)锄奸记 (24)乡村旅游面面观(报刊发表) (23)拾柴草的追忆(报刊发表) (22)登高云门山(报刊发表) (21)野草 (20)瞻仰宋庆龄陵园(报刊发表) (19)植树节话植树(报刊发表) (18)烙画传人赵春强(报刊发表) (17)有感于“己所不食,勿食于人“ (16)姑苏城外寒山寺(报刊发表) (15)夫妻情深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