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瘟疫,祈求安宁的传统民俗活动:拉死鬼 摄影:沙河常卫忠文字:邢台李继生 沙河市樊下曹村樊下曹村历史文化悠久,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该村每年正月十六举办的“拉死鬼”活动习俗由来已久,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说,该活动在清中期就已有,但目前还尚无可追溯起源和考证。 因此,每年的正月十六就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参加活动,哪怕是在外地,也要回家参加。从一早开始,各家各户就开始净街扫院,在街里搭建用焰火和鞭炮组装的“老干”(放烟火的架子),各家门前堆放晚上点火用的稻草、柴火,村里还会组织舞狮、扭秧歌、打扇鼓、杂耍等传统民俗活动。 天黑之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在门前用柴草点燃篝火,燃放鞭炮、烟花。篝火点燃以后,人们就用筷子或干净的铁丝,将麻糖,果子串成一串,让小孩子拿着去烤百家火,就是把麻糖串在每一个篝火上烤一烤,人们觉着烤过的篝火数量越多越好,烤过百家火回来后便将这些食物分给家里人吃,据说吃了烤过百家火的麻糖具有祛除百病的功效,一年里都会健康强壮。俗称“烤杂病”。之后人们陆陆续续向街道中心汇聚。此时街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锣鼓队,秧歌队,吹唱班尽兴地表演,人们也欢天喜地的到处观看走动,更有亲戚朋友相聚一起相互拜年问候。 稍晚些时候,随着一声炮响,“拉死鬼”活动正式开始,由一群小鬼(代表好鬼,负责抓拿代表恶势力的死鬼)手持烧火棍,将死鬼(身穿白色的孝衣,化恶鬼脸谱,头上带着又高又尖的纸帽子,类似于电视剧里面的黑白无常的那种帽子,上面绘有骷髅头图案,写有“死鬼”的字样,这个帽子是死鬼身份的标志。死鬼原先也是有人来扮演,现在多改为纸糊)羁押游街。 当"鬼"快跑经过谁家的门口时,这家人就会赶紧点燃篝火,添草加柴,让火旺旺的,火着的越大越旺越吉利越好,当鬼跑过来了,就要点燃炮竹,让鬼在震天的鞭炮声中跑过,俗称“炸鬼”,寓意可以赶走灾难疾病、驱除邪气,保佑来年人和牲畜的健康安全。死鬼就这样在村子的大街小巷里被羁押着跑来跑去,一直要转完整个村子。 最后在村外的田地里将死鬼的行头一把大火烧尽,也即代表病魔、恶魔等作祟的恶势力被统统赶尽杀绝,不再祸害村里,整个仪式才圆满结束。随后,还要在老街上上演精彩的烟火表演,点燃“老干”,燃放鞭炮,“抬黄杠”,热闹非凡,以表达驱除瘟疫后人们的欢愉心情。河北省民俗摄影协会 记录传统文化,探索摄影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