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收完最后一场稻谷,家住安宁市县街街道太阳冲苗族村的杨学明老人拿起了工具,为即将到来的花山节开始制弩。77岁的他,是目前村里最有资历的制弩传承人,大女婿和小女儿都是他的徒弟。

11月12日、13日,为期两天的安宁市县街街道年苗族花山节在王家庄村委会太阳冲村举行。十里八乡的拉彩(姑娘)、匝都(小伙)、安要(小孩)、阿老们(长辈)穿着节日的盛装,迎着初冬的暖阳,欢聚在这里共度苗族一年一度盛大的节日——花山节。

苗族村落的欢乐佳节

杨学明的家乡太阳冲是典型的苗族村落,这些年随着安宁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元素仍能在太阳冲找到。除了制弩,传统的苗族纺织与刺绣,蜡刀制作等技艺都仍有传承。

太阳冲村,位于安宁市南部约21公里处,海拔米,全村42户人,均为苗族同胞,于年从外地迁移到安宁定居。太阳冲村苗族,使用的是滇东北次方言苗语,古苗文已失传,现在使用的苗文属公元年创制的“石门坎字母(又称波拉德字母)拼音苗文”,这种苗文几经改进,现在有个声母,41韵母,6个声调。

苗族历史悠久,远在五六千年前,苗家人的先民们便生活在中国的黃河、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九黎部落和三苗国的一部分,他们尊格蚩尤老(史书上称为蚩尤)为首领。今天苗族妇女盛装中戴在头上的“九阳蚩尤冠”中的九个太阳,据传就是为了纪念九黎时代的九个部落,其中较大的三个是纪念势力较大的三苗集团。妇女盛装中裙子上的红黄彩带,上条黄色象征黄河,下条红色象征长江,裙子的蜡绘蜡染几何图案象征田地、庄稼、粮食、山川、湖泊……历史上苗族先民们曾进行长时间、长距离地从北向南,从东向西迁徙,最后进入中国西南的云、贵、川、广地区,有的还进入了东南亚各国及澳大利亚和英、法、美等各国。

一年中苗族节日,有正月十五的猪头节,五月端午节,八月十五的新米节,大年三十的除夕,而现在苗族各地过的“花山节”,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指的是五月的端午节,但因为这一天正是农忙季节,故不少地方改至农闲时过。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过去,花山节以纪念苗族英烈、祭祀活动为主,现今,花山节已随时代发展,除了进行斗牛、爬花杆、吹枪、射弩、打弹弓等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活动,还增加了新项目,如知识竞赛、歌咏比赛、跑步比赛等,由单一的节庆活动演变而为民族团结活动,也成为苗族同胞以独具特色的文体展演传播民族文化、祈愿来年喜顺的欢乐佳节。

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

11月12日这一天,安宁市县街街道苗寨太阳冲村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花山节”正式开启,苗家儿女身着节日盛装,盛满牛角酒,载歌载舞,迎接八方宾客。

苗族是个善歌舞的民族,花山节自然少不了苗族姑娘们甜美的歌声和欢快的舞姿。活动当天,太阳冲村的活动场馆里铺满了寓意清秀吉祥的松毛,挤满了十里八乡的村民们,大音箱播放着《我和我的祖国》悠扬的旋律,舞台上的拉彩们深情地歌唱,惹得台下的村民们也跟着轻声哼唱。

这方唱罢,那方登场,天井山村文艺队的一曲《阿卯向前》舞蹈跳得人脚痒痒。台下的观众纷纷合着拍子,脚尖轻点,腰肢扭动。微笑荡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欢乐穿梭在场馆的每一个角落。

大家还沉浸在上一个舞蹈的喜乐中,来自云山村文艺队的《芦笙舞》登场了。前翻、后翻、下腰……人们被台上的拉彩、拉娘(小媳妇)们杂技似的的表演吸引得目不转睛。“传统的芦笙舞就是这样吗?”“不是,这些杂耍都是她们加进去的新动作,你别说,这一加,还真有看头。”一老一少的对话吸引了旁边的观众,你传我,我传他地说着:“新动作、新舞蹈,不是老三样了。”

一整天,场馆里音乐没停过,歌声没断过,舞蹈没停下,附近村寨的10余支文艺队轮番上台表演,唱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跳出了幸福美好新生活。

斗牛场里论“英雄”

花山节,自然少不了斗牛。相传很久以前,一个苗族小伙子钓鱼时不小心钓到了龙王。龙王及时溜走,鱼钩却留在了嘴里,疼痛不止。后来,寻到小伙子将鱼钩取下后,龙王将女儿许配给了小伙子,并叮嘱二人:“每年我去看你们时,要看牛打架。牛长得健硕就说明你们勤劳耕作,来年我就会让你们风调雨顺;牛长得瘦小,就说明你们懒惰,自然没有好年春。”从那以后,斗牛就成了苗族花山节的传统节目。

在太阳冲村举办的花山节也吸引了嵩明、富民等地的斗牛爱好者们。牛主们清一色开着货车,载着一头或两头斗牛兴冲冲而来。身着一件印有斗牛图案白T恤的龙正林来自富民,他带来了两头杂交牛,一头是6岁的“红金刚”,一头是小牛。说起“红金刚”,龙正林就满脸得意,公斤的“红金刚”已身经百战,拿过好几个冠军,这次也是志在必得。来自禄劝的王树林则在场外轻抚斗牛,他的斗牛有多公斤,上过两次赛场,拿过一次冠军,“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对手,不过最关键的还是让斗牛积累经验。”王树林憨厚地说。

在牛主们抽签、喝过拉彩们献上的美酒后,斗牛正式开始了。宽阔的斗牛场外围满了人群,场外,一头长有尖尖长角的杂交牛似乎等不得主人的牵引,嘶吼着向场上冲来。一进场,它就绅士地停下,仰着头环顾四周,似乎在向观众打招呼,似乎在等待拍照,惹得人群一阵爆笑。此时,另一头牛已吹响冲锋号,撒开四蹄冲进斗牛场,丝毫没有“打招呼”的意思,径直冲向对手。两头牛瞬时胶着在一起,头拱头、角抵角,尾巴甩得飞起来,蹄子不时踢得尘土飞扬。

“好,顶上去!”“快,别退,拱它呀!”人们大声呼喊着,抡着胳膊比划着,恨不得自己上场打一架。一阵较量后,终以那头“绅士”牛掉头逃走而告终。

竞技运动有趣更需要传承

斗牛起劲、歌舞诱人,竞技类的爬花杆、射弩、吹枪也毫不示弱,吸引了一大批“杆粉”“弩粉”“枪粉”,场外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声。花杆有9米高,花杆表面刷有白漆,顶上系有一面铜锣。选手爬到顶时敲锣鸣音,裁判以此记下时间,谁用时最短,谁就是冠军。28岁的王义海第一次参加爬花杆比赛,只见他鞋子一脱,双脚一纵,就如猴子般灵活地蹭蹭往上爬。“好快,这身手比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都敏捷呀!”“妈妈,快看,那是爸爸,爸爸爬得好快呀,长大了我也要向他那样爬花杆。”孩子稚嫩的童音吸引了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夸他有志向。

花杆在紧张地进行,射弩、吹枪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相比其他项目,射弩和吹枪更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它需要参赛选手静下心、沉下气,全神贯注地只为那一发。47岁的杨秀纲曾获得过射弩女子组冠军,这次虽然有一年没练习,但弩一上手,她就找到了感觉。只见她沉着地拉弓、搭弩,缓缓抬起弓,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20米开外的靶子,犹如在等待猎物的猎豹,6支弩射完后,她帅气地起身举手,露出自信的笑容。裁判走近靶子一看,好家伙,3个9环,两个8环,1个7环。“身手不减当年啊!”看到杨秀纲的好成绩,大家纷纷祝贺。她却说:“我打得再好也只是我的,咱们苗族的这项技艺应该传给更多的苗族青年,让大家都能打好打得漂亮那才叫好!”

吹枪师傅杨光明今年54岁了,他最忙的事就是走村窜寨教苗族小伙们吹枪。他们的吹枪队也曾代表安宁市出征昆明市的民运会,并在第九届和第十一届中拿到吹枪组的冠军。“今天来参加吹枪比赛的大多是我的徒弟,也有拿过民运会冠军的。”杨光明一脸骄傲地介绍,“虽然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打篮球、踢足球,但我还是会教他们吹枪,因为这是我们苗族的传统体育运动,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

开启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在此次为期两天的花山节上,还设有苗族文学作品、苗族非遗文化展示;乡村巷陌,摆有各类苗乡特色农产品展示、销售的小摊位。游客还可以品尝到苗家特色的风味牛汤锅、羊汤锅、凉品小吃,配上翠绿的薄荷叶,能让“老饕”们大饱口福。

县街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管廷伟介绍,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县街街道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开启了一系列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了“朱文光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由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文光老师开班讲授苗族文化;夯实了苗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铺筑进村道路、修建卫生厕所,美化亮化村容村貌;开展民族文化旅游节,推介风土人情,传播灿烂的民族文化;各村成立文艺队,街道邀请专业老师对各文艺队进行舞美指导,提升歌舞表演品牌。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太阳冲苗族群众每年都自发组织开展花山节活动,吸引了周边的苗族群众前来参与,为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今年,县街街道就以“文化旅游节”的模式,和安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共同举办了此次太阳冲花山节。

“这也是县街街道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底蕴,带动相关产业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进一步推进,促进社会经济得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举措。”管廷伟介绍道,接下来,县街街道还将探索民族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让苗族群众的明天更加美好灿烂。

线索提供·合作联系·编读往来

kmwc

.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