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古代社会在现代人的眼中,就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童话乐园。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居住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而且也可以吃到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绿色食品。尤其是一些博学多才的文人墨客,更是可以潇洒的隐逸山林,并在诗与远方的陪伴下过一生。相信一提起“隐逸”两个字,大家脑海中一定会闪现出陶渊明三个字。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曾在仕途无望的前提下弃官归隐。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并为世人创造出了一个世外桃源。笔者认为,在古代文人皆以入仕作为人生第一目标的时候,陶渊明会弃官归隐于田园,激动的无奈与心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但是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去分析,可以发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洒脱的华丽转身呢!事实上选择摆脱尘世喧嚣,并投身于大自然怀抱中的隐士,并非陶渊明一人。唐朝诗人孟浩然、王维、韦应物等,也都曾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寻一片净土得一世安宁。笔者认为如果想要透彻的了解,古代文人墨客隐逸田园的原因,不妨从其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入手。文人墨客隐逸田园的原因生活就像一杯五味杂陈的烈酒,对于喜欢饮酒的人来说会乐在其中;而对于滴酒不沾的人群来讲,简直就是一种痛苦的折磨。无论古今适者生存的道理都非常适用,如果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就只能去改变自己。一、“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1.陶渊明隐居田园缘由谈起陶渊明想必大家都会如雷贯耳,这位生活在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不仅为后世文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开辟了古代文人墨客隐逸之先河。东晋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偏安政权,正处于一个充满漩涡的大时代。简而言之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特别恶劣,无论是权贵阶层还是士大夫阶级,几乎每天都要生活在提心吊胆的状态中。因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现象,完全可以用“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来形容。在平凡的政权更迭与朝代更替中,每个人都仿佛水中浮萍一般。陶渊明作为东晋时期最知名的大诗人,不仅受到了强烈的政治冲击,而且这种乱世生活也与他的性格南辕北辙。为了寻找一方心灵净土,陶渊明放弃了上任80多天澎湖县令。转而投入到了让他身心轻松的田园生活,而这种心境在他的诗歌中有所体现。2.以诗明志的陶渊明陶渊明曾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四句诗文不仅写出了,他性格中的隐逸情怀。同时,也表达出了他对风尘俗世的失望厌恶。一句“误落尘网中”就足以表明这种心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就像一只四处奔波的小鸟一样,特别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热爱的山林;同时,他又将自己比喻成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期待可以回到曾经畅游的水域。他这个“误落尘网中”的飞鸟,一旦放归山林之后,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规划未来的生活。他要在南山中开荒拓土,并且下半辈子守着这座小园子生活。笔者认为这种思想和生活态度,其实是对现实社会失望的一种反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陶渊明隐逸田园之后的生活写照,虽然简单朴素但却充满人情味,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还可以找回自我,并过上吟诗饮酒的潇洒生活。“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最后四句,其实也是对田园生活的一种映衬,但却深刻的表达出了羁鸟归林,以及“池鱼思故渊”的畅快心情。二、孟浩然的隐逸生活孟浩然是盛唐时期比较知名的诗人之一,作为“诗仙”李白的精神偶像,孟浩然的一生可以用坎坷挫折来形容。身为盛唐时期学富五车的文人,他不仅没有考中科举而且也与仕途无缘。虽然在当时诗坛上颇有诗名,但却未获得统治者的青睐。笔者认为孟浩然归隐山林的原因,其实主要与科举、仕途不顺,以及人生穷困潦倒进而对社会失望息息相关。实际上这个原因也是众多隐逸诗人的症结,虽然满腹经纶,但是却无用武之处;即使能以诗歌名扬当时社会,但却换不来一官半职。1.《春晓》中的怡然自得《春晓》是孟浩然最为著名的诗歌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孟浩然隐居鹿鸣山之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春季刚来到的时候不知不觉睡到了天亮,林子中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推开窗望见小园中的花朵散落一地,诗人设想恐怕是昨夜风大雨骤,所以才会导致刚绽放的花朵“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这首诗歌并未表达出孟浩然悲凉心境,但大家可以设想一下诗人独自居住在山林里,肯定会感受到无人关心的孤独与落寞。笔者认为无论是陶渊明还是孟浩然,之所以会选择归隐山林,除了与仕途不顺息息相关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隐情,那就是游历天下之后的归依心态,以及遭受政治挫折之后的自我救赎。结语“隐逸”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心境表达,如果古代社会中的文人墨客,都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想必就算有人逼着他们归隐山林,这些拥有“达则兼济天下”理想的文人,也不会放弃到手的功名利禄。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恐怕要比珍稀动物还要少。毕竟在封建思想以及科举取仕之风的影响下,每一个读书人都希望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当社会大环境不允许之时,在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隐逸田园。《陶渊明归隐始末探究》《陶渊明:不要和我学归隐》《从张衡、陶渊明、苏轼一窥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思想》《意隐与身隐——从《归田赋》和《归园田居》看古代文人的归隐境界》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