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显隐 陈哲个展“消失的是日子的黄金”展评 展期:.09.09-.11.19 机构:BANK画廊 艺术家:陈哲 地点:上海 展览现场 选自“第一章第二节: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局部) 图片由艺术家和BANK画廊提供 一.里尔克的诗《夕暮》的截取 夕暮缓缓的更换着它穿的外衣, 恰好在缘上被一行老树所紧握, 你望着:两片陆地都与你分离, 一片上了天,一片落下去; 留下你说完全属于哪个也不行, 说像那沉默的屋子,还不那么暗, 说像那每夜幻化而腾上的明星, 又不是如此确定的呼召起永远; 留给你(不可言喻的自己去解悟) 你的生命,恐惧而巨大的,将完成, 片刻被禁制,片刻又像无所不容, 在你心里轮番变成石头和星斗。 二.关于石头、星斗与黄昏的思考I ——陈哲的叙述 生命为何轮番变成石头和星斗?又与黄昏有什么关系?艺术家陈哲比对里尔克诗歌《乡暮》的译本,辗转其中,偶然瞥见孩童的石子游戏,豁然大悟——遥远的星星可以从地里生长,深沉的石头可以挂上天,它们如此不同,但它们本是同一件事。 在BANK画廊的展览“消失的是日子的黄金”进门处展示的是她的作品《向晚六章》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理解一首里尔克的诗”。陈哲在这个部分里,用复写的文字、停格的思考和偶遇的图像还原她对如上问题的思考。 展览现场 图片由艺术家和BANK画廊提供 三.关于石头、星斗与黄昏的思考II ——我的想象 沿着同样的疑问,我开始遨游, 想象自己是个太空人, 在漆黑的宇宙里放眼望去, 遥远的星星是黑土地上生长的发光石头, 发光的石头原本就是挂在天上的星星, 地球上, 它们被赐予了不同的名, 一个挂在天上,一个落入地里, 黄昏降临的魔法混合了白日与夜,温暖与寒冷, 世界混沌交错,意义不明。 一颗星星落了下来, 星星坠处,立起了一块石碑, 它的名字叫陨星石, 坠下的星斗与坠处崩裂的碎石被用于浇筑这块石碑 它们合在了一起,成了ssttoanre s(s)t(t)o(a)n(r)e ssttoanre=star↑+stone↓ 四.不明意义的蔓延 看来,是黄昏模糊了事物的特性和边界,赋予了星星变成石头,石头成为星星的可能。暮色下,狗看起来像狼,知与未知、安宁与危险、希望与恐惧并存。 你很难说那一刻是偏向哪一边的。天是亮的吗?还是暗的?没人分的清楚。 在展览“消失的是日子的黄金”中的每个章节里,你也会获得这样一种类似的体验,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的体验。它们出现在几乎每件作品中,包括: 摆放着一些照片、挪用图像的四个黑色金属框,每个被分隔成三层,左侧是一些文字。(第一章第二节: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 一列照片(第三章第二节: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之二) 篡改伪科学读物《关于心灵的顺势疗法药物学》,重新编辑成书(第二章第一节:关于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 几块分布在展览角落的水磨石板,上面有一些难以辨认的图像。(第二章第三节:狗狼暮色) 展览现场 选自“第一章第二节: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 图片由艺术家和BANK画廊提供 展览现场 图片由艺术家和BANK画廊提供 五.色盲症 几块分布在展览角落的水磨石板上面有一些难以辨认的暗红色图像。试图分辨那究竟是什么的过程犹如接受一次色盲测试,在测试中,你意图滤除无用信息,在自我怀疑中,梳理出一个可以被接受的真相。 通过艺术家的提示,你知道了石板上的暗红色图像是由一个个描绘黄昏时矛盾共存状态的英文词所构成的, 其中一块石板上的词是: HFOEPAER HOPE+FEAR=H(F)O(E)P(A)E(R) 黄昏降临,你同时怀有希望与恐惧。 展览现场,摄影:吴栋 选自“第二章第三节:狗狼暮色” 在展场里走了一圈,“陨星石”自然不在其中,因为那是我脑中构想出来的。 这些水磨石板是陈哲使用区别染色后的石子,置于水泥内浇筑、切割、研磨、抛光制成的。精心使用的工艺朦胧了彩色石子与其相邻的白色石子的边界。随着这层若隐若现,另外一些边界也被朦胧了。 未被定义之前,石板上显现的兀自流于图像。经过提示后,它成了一块承载着文字符号意义的石板。观看在这里如同一次次振动,摇摆在无意义与有意义之间。 在混沌与明了间振动。 在由石子组成的图像与作为文字间振动。 展览现场 选自“第二章第三节:狗狼暮色” 图片由艺术家和BANK画廊提供 六.文字与图像 在小节《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中,每个被分隔成三层的四个黑色金属框里,图像与其左边出现的十二段文字一一对应。它们来自不同的作者和年代,分别对应着人们面对黄昏时间可能会产生的不同的心理状态。 文本,是展览中大部分作品的出发点,而图像,则是同行的蒙太奇。 面朝黄昏,是沉浸其中,独自等待,还是抗阻逆行,试图穿过黄昏,是将一瞬间拉长到无限,还是站在无限中央,将每日离别内化为自己的钟。 单张照片(图像)在框架中意义式微,它与和它同处一层的相邻同类共同撑起了一个流动的面貌,这些图像犹如几个锚点,定下了基调后让意义漂浮于感觉的海浪之上。陈哲在这里的处理是既限制又生长的,她明确保留了图文间可以辨认的互涉关系,给予阅读习惯为“先文后图”者一次次从意义不明到拨云见日的成功快感,同时,未限定的观看先后也会让那些未被成功冲昏头脑的人重新思考其他方式的观看路径,重返这片充满神秘的框架之中。 展览现场 选自“第一章第二节: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 图片由艺术家和BANK画廊提供 七.里尔克的诗《夕暮》的截取II 夕暮缓缓的更换着它穿的外衣, 恰好在缘上被一行老树所紧握, 你望着:两片陆地都与你分离, 一片上了天,一片落下去; 留下你说完全属于哪个也不行, 说像那沉默的屋子,还不那么暗, 说像那每夜幻化而腾上的明星, 又不是如此确定的呼召起永远; 留给你(不可言喻的自己去解悟) 你的生命,恐惧而巨大的,将完成, 片刻被禁制,片刻又像无所不容, 在你心里轮番变成石头和星斗。 八.摄影的分形 至此,我们可以确认,艺术家所探索的主题“黄昏”,与其所使用的创作手法拥有相同的特质——脱离非黑即白地将自己的对灰色地带的问题的思考,以自语的方式铺陈出来。之所以是自语,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陈哲所有的感受,纯粹是出于自我体验后做出的选择。可以说,展览是又一次关于隐秘经验的分享。 至于回应,在视线触及到水磨石板,掠过文字掠过图像的时候,便自然发生了。根据观众个人经验和习惯岔开不同的路子。那可能也是一次失语,一次努力辨认,赞同或是反对,或是不置可否,它可以是关于黄昏的,也可以是关于语言学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展览中,陈哲运用了多种媒介,也不乏有许多或隐或现的摄影元素。小节“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之二”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哲的图像对于小说的提炼。小节“关于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中对于一本伪科学读物的篡改,手法犹如摄影师对面外部世界做的框体截取,只是框取对象从实际的事物变成了文字符号,配合陈哲演绎给予观众一种沉浸式体验。 各种媒介语言里所突出的选择性令人印象深刻。或许是对摄影媒介的敏感,在我看来,陈哲对选择的注重依然宣告摄影以分形在场,同时却模糊了一些固定的形式感,以更广泛意义上的“摄取”行为,有意识地将“黄昏”的易逝碎片拼凑出来。尽管我们仍然无法辨认全貌,但在作品中,全貌并不是一个需要达到的彼岸。 展览现场 选自“第二章第一节:关于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 图片由艺术家和BANK画廊提供 展览现场 选自“第三章第二节: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之二” 图片由艺术家和BANK画廊提供 九.意犹未尽 展览中,尽管各种媒介转译时的神秘感确确实实传递给了观者。但在我接收到这些的时候,一种解谜后的意犹未尽却挥之不去。 这个感觉在章节“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中最为明显,黑色金属框的某一列上,陈列着一张烟花照片、一张布满小孔的平面照片,以及一张由三个水滴状液体逃逸的黑背景图。左侧的文本写着: 有时,一些回忆会给我类似的感觉,但黄昏总是以一种瞬间即逝的方式,几乎就是在一道极其厚重、密集的布料上用一根大头针戳出的小洞,而且很快就会合上。但是,虽然它只是那么一点零星的出现,这一时光,带着一道随机的闪电的废墟,可以在我身上描摹出一种无法理解的幸福感受。 ——保罗安德鲁《记忆的群岛》 列出一些关键词:瞬间即逝、戳出的小洞、零星、幸福感受…… 烟花、小孔…… 展览现场 选自“第一章第二节: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 图片由艺术家和BANK画廊提供 十.作为作品的展览 由符号延伸的想象,确切来讲,是展览中这种对应的符号的直接延伸,它的神秘感是否被打折扣了?作者施予的牵引力度是否太大了? 看看其余各章节,艺术家引导的力度也并不是统一的。在小节“狗狼暮色”中,纪念碑式的冷感、成为概念的文字和沉淀的石子最终还是宣告了图像之谜的终结。而到了小节“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之二”中,暧昧又像是昏黄的容器弥散升腾的气,难以捕捉。与之前曾展出过的关于《向晚六章》的展览相比——包括展览“语言亭”中等大的以图像为多的呈现,群展“零食”中偏向资料库的展览形式,陈哲这次在BANK的展览尝试进一步提纯了混杂的材料,使其更为有序,同时有所侧重,确定了(此次“展览”的)位置。 作为一名观众,切身体会是更能融仔细去看每一部分、每个细节。比起之前,陈哲将一些形式上分散注意力的东西简化了,让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关于“黄昏”本身。 不过,我依然只想将在BANK的展览“消失的是日子的黄金”当作陈哲的一次阶段性实验。并且,至少到现在为止,展览才是她的作品《向晚六章》最有效的说出的方式。不是网络浏览的图像,也不是其他固定的形式,只有展览。 图像、摄影,或是其他媒介,它们可能会在某次展览中成为主体,让人为这些方法论而侧目,也可能在另一次展览中成为辅助。 所以,这次的展览是作品行至中途的一次尝试,它为自己的作品找了一个此刻的位置,并且,未必是以后还会出现的一个位置。由几次展览所形成轨迹所构成的形象变化,是这件作品如今的面貌。 “看,它的鼻子和眉毛已经显现出来了,看起来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呢。” 向晚时计(年BANK版) 图片由艺术家和BANK画廊提供 关于作者 吴栋,photofans摄影网影像频道主编/写作者。 关于艺术家 陈哲,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接近于一个不断探寻、发现与研究的过程,年至今,陈哲以黄昏为母题,在长期项目《向晚六章》里延续了她对于“另一种讲述方式”的思考,在视觉和语言的交汇处探索“可见”与“可说”的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