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306/8720484.html 在创作一部小说时,一般来说,作者会为小说中的人物取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名字,那么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他们师兄弟三个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吗?闲来翻看《西游记》,一时念起——这不就是教人修行的三重境界嘛。 首先强调一点,我们在平日里都是依着唐僧收徒的顺序来排序: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但在《西游记》中,这三个名字出现的顺序是孙悟空、沙悟净、猪悟能。我的一时起念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悟到的。 先说法名。 悟空:人生的最高境界。常言“四大皆空”,《心经》有“五蕴皆空”,六祖惠能曾作心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有多个版本,内容略有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万物常变,皆空虚无实象,“空”却不变,因此“空”才是世间本相,如果能悟道“空”,便是得了大智慧,能了缘成佛。孙悟空最初的执念只是长生,而佛已是超脱生死,因此,作者早已为他指明了修行的方向,若做到了悟“空”,也便求得了长生。 悟净:第二重境界。世人若无智慧,悟不出世间本象(“空”),断不了尘世羁绊,退而求次之道法,便是不为外物所动的平静安宁之境界。北宗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物品落满尘埃会使人心生烦恼,此处的尘埃意指烦恼。“莫使惹尘埃”所求为何?净。如何保持净的状态?使尘埃停止不动,不动就不会落,不落就无尘,无尘便是净。因此,只要万物都处在一个平静止动的状态,便可达到“净”的效果。如何使万物不动,惠能曾有过经典的“风吹幡动”的禅宗公案,简言之,一切从心。五祖弘忍批神秀未见本性。此偈可见其虽有向佛之志,只是心中有物难舍,只得劳碌勤修,以期证得无上境界。比之于“空”,无物则无垢,不免多了些着色,只是除垢求净,还需多费些心思。沙僧曾言:“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飞剑穿胸不说苦痛,却说是苦恼,即“惹尘埃”。世人所苦恼的是什么,不过三个字——“求不得”。这飞剑穿胸所指便是求不得的欲念。求不得如何解脱?无求。心中有欲望,怎样才能无求?不想它、不看它、不提及它,别人议论时不参与,不为其所动,让有欲望的心安定清净下来,心中杂念自然消弥,不再左右你的心神。这便是悟“净”的境界。 悟能:最底层的修行境界。在佛教中,能,意指认识的主体,即自身。修佛的最初阶段,个人需要认识、完善自己的德行,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世间秩序。悟能就是对自身精神世界的通透剖解,并引领向修善之路。常言道: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只有清楚认识了自己(精神世界),才能去辨识万事万物的真谛,以及万事万物的实象与本相。所以,认识自己,是一个人开启心智最基本的要求,是浇筑精神世界的基础。人若悟得自身存在的本质,也算是自我修炼的一点精进,悟“能”所追求的方向和意义。 再说姓氏 猪八戒:指身为姓,就姓了猪。猪在民间有愚蠢、懒惰、贪吃、嗜睡等不好的印象。猪养肥了是要宰了吃肉的,可猪却依然舍不下口腹之欲,为了贪享一时之欢愉,宁肯生生受这一刀。猪八戒对菩萨言道:“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喝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甚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看着说的多么潇洒,不过是愚笨的装腔作势。这就如同世人明明知道酒色财气要人命,却似乎毫不在乎,硬生生受这穿肠毒药之苦、刮骨钢刀之痛、下山猛虎之怖、惹祸根苗之累。其实不过是找不到前途,悟不透自身。因此,初时性猪,也不算揶揄嘲讽。 沙僧:指沙为姓,就姓了沙。沙,沉澄于水中的细石。绵软却坚硬,似乎没有多大的用途,但世人皆知,沙里藏金,勤加淘漉,必有收获。沙僧此后“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一洗一涤,劳碌勤勉去除泥沙是为“净”的过程,结果是终将露出黄金。此处以沙喻俗尘万物,世人若有至诚的信念,不畏辛劳,于一切俗物中寻找净土,自觉修炼身心,悟到最后,收获颇丰。 孙悟空:你……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孙姓,菩提祖师已经给出了明确的释义,只是为了契合婴儿本论,不然,孙悟空明明是石猴,指身为姓,怎么不姓“侯”?猪八戒的“猪”没去兽傍,狲字却要去了?或者干脆姓胡?(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因此,只需解婴儿的本论为何。婴儿呱呱坠地,只求一点吃食,此外再无他求。无求便无挂碍,无烦恼,便可达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之境。而且,婴儿具有人的全部体征,却无心智,不会为世间万事万物耗费一丝一缕的心思,这反倒与修行者悟道“空”的本相时的状态较为相同,当然也就更接近成佛的境界。 三人的混名其实也说明了不同的境界: 八戒——滚滚红尘中的俗客,难以放下攥在手中的那点家业、妻儿,就算一心向道,恪守戒律,也只做个“持斋把素,断绝了五荤三厌”的在家修行的居士。 和尚——剃除须发,皈依三宝,广种善果,默言至诚,任劳任怨的佛门弟子。 行者——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将十万八千里的脚下路当做修行,磨练一心了缘向佛的意志。 十万八千里的路程,就是一次修行的过程。世人若在似“猪”般只求皮相口欲之际能通过“八戒”约束自身的德行而悟得“能”,掸去那丝缕俗尘,虔诚的“和尚”在泥“沙”中勤劳淘漉真金时悟出“净”,当苦步万里的“行者”以婴儿纯素之心观世界间觉悟“空”的大智慧后,如何不跳出无边苦海得无上果报。 俗读西游,胡言疯语,烦请一笑置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