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主城区一角。王东摄 封面新闻记者徐湘东席秦岭肖洋 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四川攀枝花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在此之下,攀枝花面临哪些机遇?攀枝花市域、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国内国际“三个圈层”如何构建?城市人口如何聚集、城市品质如何提升?产业如何提档升级、乡村又当怎样振兴? 4月16日至17日,攀枝花市级领导干部和县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扩大)会举行。会上,攀枝花市委书记张正红提出了事关攀枝花未来发展的8个方面问题,与参会人员就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展开研讨,为“十四五”开好局,进一步碰撞思想、厘清思路、凝聚共识。 会议现场。王东摄 谈城市定位 建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 “我们要深刻认识攀枝花经济社会基础和内外环境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好地承担起‘三个新’背景下的新使命、新任务。”读书班上,张正红首先分析了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攀枝花面临的四方面发展机遇:国家加快发展带来的机遇、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以及创新驱动发展带来的机遇。 张正红提到,他到攀枝花工作以来,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对攀枝花发展作了一些思考,形成了一些亟需解答的重点问题。借读书班机会,他提出8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思考、求解。 攀枝花市委书记张正红。王东摄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和目标。 “我们首先要抓住新型城镇化机遇,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张正红说,提出这一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一方面,是落实省委“一干多支”战略和对攀枝花发展定位的要求:“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以及“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理解,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是最主要、最顶层的目标。 另一方面,攀枝花在川滇结合部占据区位优势。从空间角度看,攀枝花处于川西南、滇西北6个市州的几何中心,与凉山、昭通、楚雄、大理、丽江5个市州的直线距离均在公里左右。这一区域幅员广阔,物产丰富,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接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弱,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大,未来可期。攀枝花建市50多年来,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积累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区域领先,具备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 攀枝花境内富饶的安宁河谷刘家成摄 谈“三个圈层” 重构攀枝花发展经济地理空间 在张正红看来,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高层次上,重塑城市发展的经济地理空间。 他提出,要构建攀枝花市域、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国内国际“三个圈层”,以此重新构架攀枝花加快发展的经济地理空间,努力整合区域人口和资源力量,做大经济总量、扩大人口规模、提升发展能级,更好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具体来看,“三个圈层”中,“内圈”即攀枝花市域,包含三区两县的本市行政辖区,这是攀枝花加快发展的“基本盘”;“中圈”即川西南滇西北毗邻5市州区域。该区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0万,发展空间巨大,是“三个圈层”的“重头戏”和“大舞台”;“外圈”即通过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滇中、黔中城市群,进而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攀枝花主要的钢铁、钒钛等工业产品以及芒果、蔬菜等农产品市场都面向该区域,是发展的“蓝海空间”。 攀枝花城区一角。石磊摄 “‘三个圈层’,是攀枝花加快发展的经济地理空间,是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架构和方法论。”张正红表示,“三个圈层”有机统一、相互作用,要按照“增量产业、增量企业、增量就业、增量人口”的逻辑,形成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 谈协同发展 做强“内圈”深耕“中圈”融入“外圈” “三个圈层”如何协同发展?张正红对此进行了解读。 他说,首先是优化城市结构,做强“内圈”。“内圈”是“三个圈层”的“根据地”和“大本营”,要推动形成“一城一市一区”的城市发展格局。“一城”就是中心城区,包含东区、西区、仁和区中部和盐边县南部区域,主要任务是打造高端要素聚集的攀枝花都市区,吸引消费流入和人口迁入,壮大区域发展极核;“一市”为支持米易县“独立成市”发展;“一区”,则是强化盐边县北部、仁和区北部、米易县西部生态保护功能。 第二,是加强区域协同,深耕“中圈”,这也是推动“三个圈层”发展的关键。 张正红用了一组数据举例:近年来,攀枝花与周边市州初步形成了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每年,周边市州有数千家庭子女在攀枝花上学,在攀枝花就读的外来学生接近30%,到攀枝花看病就医的外地居民超过40%,攀枝花超过50%的商品房购买者来自外地。深耕“中圈”,潜力很大。 因此,攀枝花要协同区域求发展,积极面向川西南、滇西北5市州特别是相邻县市,加快打通快速通道,构建一小时、两小时交通圈,促进区域政策协同、要素协同和产业协同。优化升级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引导周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高效流动和有效聚集。同时,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开放发展合作共赢。 第三,是促进全域开放,融入“外圈”。“外圈”是攀枝花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生命圈”和“力量源”。建区域中心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关键支撑,就是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门户。为此,攀枝花将全力推动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宜西攀高铁、攀宜高速公路、机场迁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争取开通成都至攀枝花直达动车,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积极融入并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对接滇中、黔中城市群发展战略,深入对接融入成渝自贸区、云南自贸区建设,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跨境贸易平台。 谈城市发展 聚集人口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谈到城市发展,张正红说,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出台科学精准的引人聚人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青年人到攀枝花创业、就业、生活,努力扩大全市人口规模,争取年主城区人口达到万,全市人口达到万。 张正红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发展,攀枝花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竞争能力也不断增强,全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但仍面临一些短板和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扩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围绕做大做强钢铁钒钛、大力发展新材料新产业,推动工业提档升级,坚定不移做好“钒钛文章”;二是以康养文旅产业为抓手,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聚焦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坚定不移做好“阳光文章”,进一步做实康养产业发展内涵。 张正红特别提到了城市品质提升的问题。经过多年发展,攀枝花在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城市景观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仍有一些问题。一是交通发展滞后,二是城市功能不完善,三是生态环境脆弱。 为此,他建议,一是完善交通路网,加快改变对外交通状况。推动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宜攀高速等在建交通项目早日建成投运,争取攀大丽高铁、攀盐高速、攀昭铁路等尽快开工建设;围绕深耕“中圈”战略,加快联系“中圈”市县的高、快路网规划进度;根据攀枝花山地城市组团式发展的特点,大力开展“微手术”,发展立体交通。 攀枝花正在加快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刘家成摄 二是提升发展空间和生态品质。加强旧城改造规划引导,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改腾空区综合利用;加快城区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绿道、慢行系统、滨水空间规划建设,打造宜居山地立体城市。同时,在城市更新中尊重城市历史文脉,注重城市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挖掘特色地域文化元素,不断增强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是强化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强城市综合体、大型消费场景打造,建立起联结区域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做好主城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改革中心、质量中心;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建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此外,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资本、客商入驻兴业等。努力建设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生态宜居城市。 谈乡村振兴 力争5年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市 时下,乡村振兴的话题备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