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三星堆玉系列”之前的介绍中,我们讲到,自年三星堆首次被挖掘以来,被各博物馆收藏及散落民间的玉器,估计有万件之多。那么这些玉器分哪些种类,又反映了当年古蜀国人民怎样的生活状况呢?今天我们继续聊。

从功用性来划分,三星堆玉器主要分为四大类别,即礼器类、工具类、兵器类与装饰类。

一、礼器类玉器,占三星堆出土玉器的大部分,主要用于祭祀。

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对大自然的现象尤其是各种灾难无法得到解释,于是形成了天地崇拜和图腾崇拜。为了消灾避乱,祈求安宁,各种巫术和祭祀活动逐渐盛行起来,礼器类玉器得以产生并发展,主要有玉璋、玉琮、玉璧、玉圭、玉瑷、玉环等。

带有鸟和鱼嘴形的玉牙璋:一号祭祀坑出土,长38.2厘米。器身呈鱼形,两面各线刻有一牙璋图案,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鱼鸟合体,与古史传说中古蜀王鱼凫有关。玉璋在古代是至高权威的象征,有沟通天地和神灵的作用。

神树纹玉琮:三号坑发现,由整块灰白色玉料加工而成,对应的两侧线刻神树纹样,刻痕甚浅。玉琮内圆外方,是象征天圆地方的几何标志;上下贯通的虚空内圆,意味着苍天和大地气息相连。玉琮也被看做沟通天地的使者,为人类祈求上苍的庇护,有趋吉避凶的意义。

二、工具类玉器,用于各种生产活动。主要有玉斧、玉凿、玉锛、玉刀等。

玉斧:二号祭祀坑出土,高20厘米,宽6厘米,形状略呈梯形,刃部较宽,为单面弧形刃,器身两侧平直,端部呈方形,中部有一圆孔。

玉凿:一号祭祀坑出土,高20厘米,宽1.9厘米,器形细长,呈圆柱形,刃部似泥鳅头状,通体打磨,晶莹剔透。

三、兵器类玉器,用于战争,主要有玉戈、玉矛、玉钺、玉戚、玉匕、玉剑等。

玉剑:一号祭祀坑出土,残长28.2厘米,宽3.4厘米。前锋残断,剑身呈竹叶片状,剑身一面凸起,另一面两侧平,中间呈弧形下凹,颈部有一圆孔。据称是目前全国考古挖掘中发现的唯一的玉制剑,其形状与四川地区的青铜“柳叶剑”很相似,应是巴蜀式剑的“鼻祖”。

玉戈: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40厘米,宽10.1厘米,形体宽大,戈面呈三角形,两面正中阴刻有长方形的几何纹饰。全器呈黄褐色,上有流水状纹理,色调明快,通体打磨,线条流畅,制作精美。

四、装饰类玉器,用于佩戴,主要有玉珠串、玉管串等。

玉管串:二号祭祀坑出土,共15颗,玉管呈直筒形,每颗的长度从1.7至4.85厘米不等,每颗玉管都采用桯钻法钻孔,孔璧很直,打磨光滑。颜色为绿色、灰褐色,光亮可鉴。佩戴于颈部,同项链的功用一致。

玉珠串:二号祭祀坑出土,共41颗,玉珠的形状多为鼓形或长鼓形,少数为算珠形,长1~1.8厘米,直径0.8~1.1厘米。质地为碧玉,呈绿、白、褐等多种颜色,美丽夺目。同玉管一样,玉珠也是佩戴于颈部的装饰品。

在以上四类玉器中,出土数量和品种最多的是礼器类玉器,除了因为出土地点是祭祀坑外,也说明当时的王朝非常重视祭祀活动,至少在统治阶层,隆重而经常性的祭祀活动成为其赢得民心、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方式。

工具类和兵器类玉器数量也不少,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和分工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农耕、狩猎、砍伐等活动已非常普遍,手工业作坊也得到较大的发展,船只、车马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人们能翻山越岭,达到更遥远的区域,并和周边的城邦、集镇发生货物交换及手工艺传授,这从玉器本身的工艺精湛和丰富性上可见一斑。

同时,城邦之间的冲突不断,国家安全屡屡受胁,为抵御外侵,守护安宁,兵器及军事力量得到快速发展。在出土的玉石兵器中,大多形体宽大,锋刃犀利,虽然过了几千年,仍然锋芒毕露,彰显出在多年前的古蜀国战争的残酷和频繁。

虽然生活条件恶劣,人们的安全感不强,但这没有抹杀人的天性中对美的追求,事实上,“爱美之心”已经在蠢蠢欲动。在闲暇之余,人们已开始用具有通天灵性的玉石雕琢饰品,佩戴在脖子上、手腕上,一来表达对美的热爱,二是辟邪消灾,图个吉祥。但可以肯定的是,能达到这种生活水准的一定是贵族阶层的夫人和孩子们,而普通人家则顶多摘来一些花草,或粗布麻条点缀头颈了。

本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和小编联系。

文字:彭道斌

编辑:杨梦、刘畅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