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文洁

明亮的客厅、整洁的地板,摆放齐整的生活用品,窗台上的红掌开得正艳……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兰州市安宁区的兰晞小区,走进惠敏家,惠敏和母亲正在吃午饭,看着电视……

这套一室一厅的公租房,具有独立卫生间、独立厨房,对于行动不便的惠敏而言,新家有电梯,可以随时下楼晒太阳。

惠敏是甘肃数十万受惠于公租房政策群众的一个代表。

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对于城镇困难群众、低收入群体、城市新市民而言,保障性住房,意味着期待与梦想。

惠敏在小区晒太阳

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这个房子,采光好,房租低,小区环境好,物业服务也好,住得很舒心。”多年前,由于一场疾病,致使惠敏肢体残疾,他从江苏回到了户籍所在地兰州生活。

惠敏曾租住在一套不到30余平方米的老居民楼里,月租元,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他而言,面临着出行不便和经济压力大的双重负担。

惠敏没想到,他获得了公租房实物配租资格。

年3月29日,惠敏迎来了乔迁之喜。新入住的公租房,惠敏享受月租每平方米1.4元的优惠政策,月租只有87.07元。虽然面积只有60平方米左右,却是“五脏俱全”,烟机、灶具、热水器……惠敏拎包入住,省心又省力。“亲戚和朋友们都为我感到高兴!”住进新家,惠敏的生活更方便了。

年春节前,付向洋一家搬进了兰晞小区的公租房,在近2年的轮候期间,他领到了每月元的公租房租赁补贴。

兰晞小区公租房办公室主任赵俊岚告诉记者,小区共有套公租房,承租户中优抚对象2户,低收入家庭25户,低保户89户。“不同人群,房租也不相同,普通租住户房租每月1平方米7元,优抚对象每月1平方米3.5元,低收入家庭每月1平方米2.8元,低保户每月1平方米1.4元。”赵俊岚说。

在天水市秦州区山水嘉园B区,吕秀芳和爱人租住在一套43余平方米面的公租房里,如今已在这里居住生活了8个年头,他们是小区建好后第一批入住保障性住房的家庭。

“以前,三代人挤在不到22平方米的平房里,屋里又黑又潮,冬天生炉子,家里的墙被熏得黑乎乎的,地面返潮严重,就像是洒过水……”如今,住在敞亮、干净的公租房里,吕秀芳说,有了一个安稳舒心的家。

不少公租房租户,都有过不断搬家的经历。“那些年,四处租房,最多的时候,三年搬过五次家。”“房子刚租满一年,房东要涨价……”

近年来,随着公租房供应规模的增加,有越来越多像惠敏、吕秀芳这样的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进了公租房。

一批批公租房的建成使用、一笔笔公租房租赁补贴的发放,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据了解,全省历年累计建设公租房43.3万套,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分配42.76万套,分配率为98.8%。“十三五”期间,共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25.95万户(次)、6.49亿元

兰晞小区的住户聚在一起聊天

阳光透明智慧管理

公共租赁住房是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甘肃持续加大住房困难群体保障力度,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公正。

洪文军是兰州市城关区五泉润翠园小区的一名公租房住户,房门上“优抚对象”“光荣之家”的荣誉牌,格外醒目。

洪文军一家四口曾居住在一套32平方米的老楼房里。年春节后,洪文军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辖区五泉街道闵家桥社区提交了公租房申请。

在经过入户摸底、调查、核实及公示等多项程序后,年上旬,洪文军得知,作为优抚对象,他获得了五泉润翠园小区一套56.37平方米的房源。“住房面积大了,小区环境好了。”洪文军说。

严把申请关,完善公租房退出机制,这样才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让公共资源真正发挥作用。我省健全退出机制,实施动态核查,对不再符合条件的家庭及时纳入退出管理程序。

吕秀芳拾掇家务

在润翠园小区,兰州市公有房屋管理中心五泉房管所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住户情况一览表,实行分色管理,绿色为符合条件的承租户,黄色是欠租承租户,红色则代表不符合承租条件,需要清退的住户,对承租户情况一目了然。

房管员常青告诉记者,需要清退的住户,有一部分是家庭成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是随着子女参加工作,由于收入超标不再符合承租条件,应当退出公租房。“我们采取入户及电话通知的方式进行告知,3个月限期搬离,暂时不能退出承租房的,租赁合同期满后给予6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参照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市场租金收取租金,逾期仍拒不退出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常青说,他们管理的润翠园小区和高尔夫小区,目前共有28户承租家庭不符合政策,需要进行清退。

省住建厅工作人员表示,我省始终把保障性住房公平公正分配、工程质量监管、廉政风险防控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和规范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督促和指导各地明确保障标准和条件,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强化分配过程监管,建立健全轮候制度,注重廉政风险防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申请、受理、审核、复核、公示程序。健全退出机制,实施动态核查,对不再符合条件的家庭及时纳入退出管理程序。

山水嘉园小区物业人员修剪小区绿植

百姓获得感“成色足”

“十三五”以来,我省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推进棚改和保障房项目建设进度,有效改善了城镇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恩红是天水市秦州区山水新城的住户,她居住的房屋是经济适用房,面积87平方米左右。

粉色的窗帘,窗台上摆放着孩子的玩具熊,鱼缸里金鱼游动,宠物狗围着李恩红撒欢……走进李恩红的家,温馨而充满生活气息。“这套经适房是年购买的,当时花了20多万,小区环境好,住着特别舒心!”

兰州市公有房屋管理中心五泉房管所工作人员到洪文军家中了解近况

从廉租房到公租房,从经济适用住房到共有产权住房,再到棚户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我国不断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6月28日,兰州市首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兰州科技创新园二期项目顺利启动。这是兰州市第一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也是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总建筑面积59.7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14.8万平方米,共套,投资约14.6亿元。主要保障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同时配套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好地服务保障对象。这也是兰州市探索保障房建设和商业综合体相结合,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问题的一次重要尝试。

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我省将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强公租房后续运营管理,加快公租房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广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提高公租房运营管理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对新市民住房问题的调查研究,摸清住房困难新市民的数量、住房现状和需求,积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促进住房保障对象从以户籍家庭为主转向覆盖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方式从政府单一供给转向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

李恩红正在家中喂鱼图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文洁摄

编辑:聂鑫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新甘肃APP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

建设厅

扫码更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