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特色美食# “面条像裤带”,“辣子是主菜”是关中十大怪其中一怪,三言两语将陕西关中人爱吃面习惯饮食展现出来,当地人端一大碗biángbiáng面、有一句俗语:“油泼辣子biángbiáng面”谗得爱吃面的人流口水。最古老的一种是擀厚切宽像裤带,爽口耐饥撩的太。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面下。Biáng-biáng面讲究的是“一根不断,一碗三根”,配上几片湛清碧绿的油菜叶子,盛在碗里,配上精心制作的浇头,洒上鲜红的辣椒面,一勺滚油泼上去,刺啦啦的,香气冲出来,面条爽滑柔韧,劲道十足。 biáng在陕西关中地区是个响声词,指的是如巴掌打在脸上的声音,就是biáng的一声,面积较大的东西摔在地上的声音,就是biáng的一声。这种面的制作是先将面团擀成大而薄的面饼,然后用刀划成裤带宽。当面给锅里下的时候有一个在案板上甩的动作,面甩在案板上的声音就是biáng的一声。将这个声音带到面的名称上,给人一种面宽而长的感觉,很是美好,所以就叫biángbiáng面。而这个特殊的带有浓烈的地域特色的字符向人们传达出关中特有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居住形式、饮食习惯、审美情趣、心理品格、民族精神等。 陕西的康王村有一种独轮车,中间如狗脊背,当地人称“狗脊梁车”,他模拟的是早年秦咸古道上卖面的车夫,独轮车以及车上的草帽、麻花、竹篓、粮袋子一应歌谣中所唱。康王村曾经是周王朝都城最繁华的郊区,其来历与成康之治的周康王有着直接的联系,周康王曾在此驻留过。从这里有一条古道向西直通周王朝的发祥地——丰镐,物资和粮草源源不断经过这里,车夫推着独轮车年复一年走在路上,渐渐就有了独具特色的车夫谣。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挂个钩担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 Biang字的来历就像独轮车的造型。“一点撩上天”指的是卖面人的草帽,“留个钩搭挂麻糖”指的是车旁挂的麻花,“东一扭,西一扭”是指车夫推车走路时左右扭动以保持独轮车平衡,“左一长,右一长”是指车帮上顺搭的长面袋子。歌谣可谓高度概括了古道车夫的形态和艰辛,而“马大王”的“马”字和字顶头的“穴”字分别代表了男、女。靳应禄认为Biang字歌是一首“快活谣”,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声词,是饥饿难忍吃面时候嘴里发出的声音,同时暗指男女之事。一个Biang写尽人生百味,食色性都在其中,表达了劳动人民最朴素最原始的人生追求。 书法家李志华书写的Biang字书法及歌谣,“穴”却是“一只老鼠跳上案,两个老鼠下面看”,Biang字右边不是立刀旁,而代之一个戈字,他说:“刀子上咋能挂麻糖(麻花)嘛?只有‘戈’上才有勾搭能挂嘛!”而咸阳市一位研究者认为Biang字歌是秦始皇大军的“军歌”,借以展现一统天下虎狼之师的能征善战,另一种说法认为Biang字歌是秦国的招贤令,是意图表现招纳六国之士渡黄河而归秦,直言进谏,共治秦国。每个人都有对这个字的看法和情感,大家怎么看呢?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认为Biang字发音,较为准确的说法是源于妇女洗衣服时用棒槌捶打湿衣所发出的声音。BiangBiang面的原始制作过程是这样的:秦人用盐水和面,将面团置于石头或案板上用棒槌捶打,直到面团光滑、均匀之后,再用擀面杖擀成大面片,然后切成像裤带一样宽,下到沸腾的滚水锅中。这种响亮而浑厚的“Biang—Biang—”声也就成了“BiangBiang面”名称的由来了。他认为Biang字的“穴”部说明了以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流域为中心的秦人,在古代是以穴居为主的;这里的“言”字其实是“盐”,盐是文明的尺度,盐为百味之祖,是秦人饮食中的主要调料,用盐水和面才能使面筋道;“糸”和“长”这两个字则充分体现了秦人在制作BiangBiang面过程中的动作以及品尝之后的愉悦情态。“心”字传递了秦人忠厚朴鲁、诚信热忱的秉性;左边“月”字通“肉”,彪悍强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体现了秦人“虎狼之师”的饮食习惯;“马”和“戈”字,则更体现了秦人的尚武、尚勇精神;关于“马大王”的传说,指的是秦将白起当年战胜赵奢后裔“马服诸侯王”“坐车回咸阳”告功还乡的故事。“推个车车逛咸阳”实际上点明了这个字是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秦地产生的。 至于说关于这个字的传说也有很多,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biangbiang面的官方版本是这样叙述的: 在秦朝时,咸阳街头有人卖biangbiang面;常有一位老翁推车沿街叫卖,有时在路边或渭河边架锅劈柴生火并从渭河里舀水和面、给锅里添水煮面。如遇食客,将和好的面一扯二扯三四扯,五拉六拉七八拉,扯九拉十的,像变戏法似的将面拉成又长又宽裤带面,并揪成宽面片状,仍向空中,面片准确回落在滚开的锅里,煮熟后捞到大老碗里,老翁从挂在车子杠杆上的布袋里,取出各种调料,调入面碗中,然后将半铁勺烧焦热的清油猛的“呲啦”往上一泼,递给食客。因为做功奇特,香气四溢,筋软滑溜,味道地道,口感爽快的biangbiang面,令围观者馋的大流口水,个个食欲大开,纷纷争尝,顿时一片啧啧。 有一天秦宫内载歌载舞、锣鼓喧天,欢庆战争取得胜利。秦始皇却在宫中愁眉不展闷闷不乐,为国家还不安宁,不时要受匈奴的外族入侵,还为筹划修筑万里长城之事劳累过度,平日又是日里万机,龙体受病卧榻不起,御膳房做出各种山珍海味,始皇连看都懒得看一眼。这样一来,急坏了宫内所有宦官,他们像热锅上的蚂蚁,纷纷想方设法,其中一名宦官灵机一动,竟跑到集市上给皇上端来一碗biangbiang面,秦始皇一闻到这浓烈的辣子、葱味,就胃口大开了,端起来一顿猛嚼。不想一吃大发而不可收拾,大声赞叹:民间竟有比山珍海味还香的食物!忙问这是何物?答曰:biangbiang面。Biangbiang面还成为秦始皇御宴必备品。 当然也有诗为证:推车咸阳街头转,遇见官府老爷汉,禀告君王好御膳,君王知晓要接见,端来一碗biangbiang面。 秦始皇病好转后,传来侍从速备车辇,到咸阳街头视察老翁面食做法。皇上视察完biangbiang面的全过程,突然高声道:“啊!大秦人民伟大,大秦要统一,大秦要团结,要勇敢骑马打胜仗,保我大秦江山!盼望大秦人民天天吃biangbiang面,月月逛我朝咸阳。”围观民众忙跪倒,磕头作揖,高呼万岁。为了鼓舞大秦人民,牢记大秦大好江山不受外侵,保卫国家,秦始皇忙叫侍从端来文房四宝,并挥笔写下一个古朴苍劲的字,从此biangbiang面就名正言顺,被当朝皇上造出来了。 民间还有一种目前流传比较广的故事: 民间传说biáng字为一无名秀才所造,时代无从考证。据说,当时一位贫困潦倒的秀才赶往咸阳,路过一家面馆时,饥肠辘辘,听见里面“biáng—biáng—”之声不绝,不觉踱将进去。只见红黄绿白、色香俱全的裤带宽面条,煞是馋人。秀才要了一碗裤带面,一阵狼吞虎咽,直吃得酣畅淋漓,到结账时一摸兜,囊中早已空空如洗,无以付账,只好求店家以书代之。按照店家所言“BiangBiang面”的字音,秀才触景生情,感怀伤时,略加思索,笔走龙蛇,一边写一边歌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从此,“biángbiáng面”名遍关中。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的陈文俊老师就biang字,写了一篇《biang字文化解析》的学术论文,对biang字进行了文化解读。陈文俊认为,“biang”字是独具特色的陕西民俗字,是一个独具陕西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符号和文化图腾。他在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文学院讲授《汉字文化学》时,对biang字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biang字不仅创新了汉字构成规律,还隐藏了关中特色面食的制作秘籍,是个具有浓郁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理据非常充分的民俗文化字,是陕西秦文化极其珍贵的一块活化石。陈文俊在他的文章里还特别提到:尤其要注意的是,其中的“糹、言、長、馬”四个构字部件不能写作简体“纟、讠、长、马”,因为“長馬長”之上部要像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待摔拌以扯长的短带面条形。 看了不同的解释和故事,大家认为呢?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