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互联网今日大年十三好日子,我老家兴宁新圩官峰村黄坑张屋赏灯!我在东莞祝福大家想添丁的添丁!想发财的发财!想高升的高升…总之一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祝福伟大的祖国早日战胜疫情!国泰民安!人民幸福!国好!家好!大家好!顺便普及一下“我们兴宁赏灯大过年”。在不少地方都有“冬至大过年”这一说法,而地处粤东北的兴宁却有所不同,是“赏灯”大过年。据当地一些长者介绍,兴宁的“赏灯”民俗是指某个家族里面增加了男丁的一种庆典活动,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历经多年,世代相传。丁与灯同音,生了男丁的人家,在元宵赏灯时,要举办筵席,邀请亲友前来庆祝。因此,赏灯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是观赏灯色,一是庆祝添丁。兴宁赏灯独具特色,主要分为:请花灯、升灯、灯庆、暖灯四个环节。冬天一定会过去,春天一定会到来!待到春暖花开,花开富贵之时,明年欢迎大家来我美丽家乡兴宁(兴旺安宁)赏灯哈。 视频来自互联网 百度一下:赏灯 赏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地方民俗)1 赏灯(庆赏元灯)是梅州兴宁等周边地区的添新丁(男孩)祭祖风俗,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历经多年,世代相传。各姓赏灯节日的时间不同,大部分是在正月初六到正月二十之间,最集中在正月十一、十二、和十三这几天。赏灯节比过年更热闹,家家都有亲戚朋友来,尤其是有新丁(客家话中,丁与灯同音)的。族众齐集祖堂,敬祖宗,办筵席,厅堂内灯烛交辉,门前禾坪上舞狮舞龙,大放鞭炮。晚宴后齐齐聚在禾坪,观赏舞龙狮、放烟花,一直热闹到深夜。由于在客家地区“响丁”与“赏灯”的读音相同,人们常常将普遍存在于广东兴宁客家聚集地的传统风俗“响丁”认为是“赏灯”,实为对“响丁”这一民俗的误解。响丁,指家族里面增加了男丁。响丁从正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七,最多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和十四这几天。响丁的时间亦因姓氏、村落的不同而不同。兴宁的响丁(花灯)习俗由元宵佳节的花灯演变而来,是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兴宁花灯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历经多年,世代相传。兴宁花灯寓意美好,寄托着兴宁客家人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及家业发达的善良愿望。由于兴宁的客家先民初到兴宁时人口较少,客家人势单力薄,产生了多生男丁的愿望。响丁是庆祝添丁。同村同姓在老祖屋迎新花灯(丁)、升花灯(丁)的活动。如果上一年家族中有一个家庭生了男孩,那这个家族可就热闹了。响丁当天生了男孩的这个家庭,就会请来自已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亲朋好友会送上烟花鞭竹,送上的烟花鞭竹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这代表了这个家庭的财富象征,等到天黑以后,整个家族的人会齐齐移步回到老家(围龙屋)进行庆贺,大放烟火爆竹,人声鼎沸,喜气洋洋。响丁当天也有当地人将其称为是男孩节,因为赏灯诞生的原因,更多像是为男孩设计的。而在家族的庆祝宴席上,在过去女性是不可上座的,只有男性的族人方可入座。客家传统思想在这方面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数族人都会愿意为其庆贺。响丁这天兴宁人们对舞狮的不太受欢迎,因为狮子代表了女孩,大家都想多生男孩,所以赏灯这天舞狮的一般都很少,即使围龙屋下来了舞狮,红包也很少,少得可怜。响丁当天有些地方会请“花灯”,接花灯特别热闹,接花灯时必定有男童在前面领路,人们抬着用纸做的花灯,从后门走出围龙屋,然后在周围方圆10公里以内绕一大圈后,在从正门回到围龙屋,一路上,一直会有2条龙灯跟着,一边放鞭爆,连续不停在放,一直放到回到围龙屋,把花灯挂起来为止。兴宁的“响丁节”,比任何一个节日都隆重!在外的游子,往往没时间回来吃年夜饭,却也会千方百计的赶回老家过“赏灯节”。“响丁节”前一天(或者前两天),村里的负责人会召集全村的男女老少,拿出大量的鞭炮(都是集资购买的,动辄耗资十几万),拆开包装,系在准备好的竹篙上,然后让村人扛着(以前只准男性扛,如今已不分男女);请来舞狮舞龙的,敲锣打鼓的一起出发,去“接花灯”。其中,兴宁市松山下赖屋赏灯接花灯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典范。如果碰上同一姓的多个村子一起“请花灯”,那队伍就更加壮观!一面面庄严的姓氏旗以及一面面鲜艳的彩旗,在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迎风飘扬;雄狮与彩龙,随着鞭炮的轰鸣而欢腾跳跃!“花灯”一般都是事先选购妥当,存放在镇上的“姓氏祠堂”(在镇上没有设立“姓氏祠堂”的,也会选择一个门面较气派的店铺来存放“花灯”)。当“请花灯”的队伍来到存放“花灯”的地方,由村里德高望重者说四句吉祥的话儿,然后众多鞭炮齐鸣。在热闹的鞭炮与锣鼓声中,村里的两个“新丁代表”扛起崭新的花灯,往村里出发。(所谓“新丁”,即是指前一年出生的男孩。前一年最先出生的男孩,则称为“丁首”,第二个则为“次丁首”。如果一个村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新丁”,则由“丁首”与“次丁首”的家庭代表扛花灯;如果村里只有一个“新丁”或者没有,则由该村德高望重者替之。)在花灯存放地至村子的路途中,鞭炮声都不会停。因此,每逢“请花灯”,整条道路都会给铺上厚厚的一层鞭炮纸屑。当把花灯“请”回村里后,会将其挂在祖屋的祠堂,每家每户则会再次拿来自己购买的鞭炮,从祠堂开始燃放,一直燃放到自己家中。人们称之为“迎丁”。(在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都读“dian”音的第一声。因此,“响丁”又叫“上丁”。)“响丁节”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有很多亲戚朋友来作客,并且还会有众多舞狮舞龙的到该村进行庆贺。为了招待亲朋好友,主人都会做一桌非常丰盛的“客家午宴”:酿豆腐、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盐局鸡、腐卷、红烧虾蟹……到了“响丁节”的晚上,全村的男性会聚在祠堂,一起吃晚餐。晚餐过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到祠堂,向祖宗上香祭拜。上完香,大伙都来到围龙屋前的“禾坪”,一起燃放各种烟花爆竹;有的村子还会升放“孔明灯”。这些“烟火活动”过后,全村人会再次聚到祠堂,观看男同胞们的“猜拳”;有的人会一直闹到第二天。责任编辑:陈志清(广州) 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