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20144.html 为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堡街道近年来通过“十微”工作机制开展社区微治理,强调从“细微”处着手,探索精准、精细、精致为民服务模式。 培育“微组织”,夯实基层治理基石。街道在全区网格化的基础上健全和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在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集体企业、企业楼宇建立党组织,把各类组织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变为党组织的内部沟通,协同推动社区治理问题的解决,夯实了社区组织的基础。在全面提升组织力的基础上,街道充分发动群众成立各类兴趣“微组织”,并注重骨干的挖掘和培育,积极寻找有意愿或有能力参与社区治理的居民。 融合“微联动”,促进多方主体参与。结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探索在社会治理网格划分中将社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单元,积极构建街道—社区—网格三级治理网络,逐步明确三级治理权责,将社会治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各个角落,在社区生活共同体内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社区治理涉及组织建设、治安联防、文化教育等方面,要明确责任落实部门,要求职能部门在社区治理中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实现“工作事项一口子归拢、工作力量一盘棋统筹、工作落实一揽子推进”。 激活“微自治”,创新基层治理方式。街道提出了“四议四要”工作法,即商议,要让居民知晓,由居委会、专业委员会就居民关心但尚未纳入民生工程的“急难愁”事项进行广泛的意见征集和初步立项商讨;决议,要让居民参与,项目由专业部门评估,居民代表大会民主表决,通过后正式进入立项流程;协议,要让居民作主,由居委会对申请的自治项目进行归类分流,协调居民全程参与方案制定,达成协议后进行项目公示;评议,要让居民监督和满意,在项目实施和完成阶段,采取多种评议方式,由不同主体对项目结果的完成度和满意度进行全面评估和评议。 统筹“微资源”,凝聚基层治理合力。街道围绕“便民、利民、惠民”原则,以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等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形成以党建为引领,社区为主体,涵盖养老、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基本服务形态并集其他业态于一体的社区邻里中心,打造便民、利民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品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街道还同时积极构建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以全能社工为核心的一站式服务大厅,高效处理计生、企退、劳动保障等民生问题。同时,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提升服务专业性。 繁荣“微产业”,因地制宜改善民生。街道为解决百姓实际生活困难,积极整合辖区资源,以促进白凤桃和农家乐产业为重点,逐步探索出一条用市场化方式集聚社会力量发展地方“微产业”新路。 “微产业”特色化:街道秉持特色立足、特色取胜,在桃树种植上充分发挥绿色、生态等优势,统筹谋划区域农业特色产业扩面提质发展。“微产业”园区化:按照“生产规模化、要素现代化、运营市场化、发展集群化”要求,推动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向园区聚集,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乡村产业兴旺的引领区。“微产业”经营主体化:坚持党政引导、市场主体,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股份合作为桥梁,实现经营主体发展、农民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多重目标。 搭建“微平台”,拓展社区治理载体。街道搭建“邻里街坊”治理“微平台”,围绕“便捷化、高效率”的目标,以“服务人文化、管理精细化、手段信息化、工作规范化”为建设思路,切实夯实和强化社区治理的基本载体。“邻里街坊”以统筹各类社会服务资源为切入点,以满足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需求为落脚点,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打造集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社会动员、社会组织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社会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打造“微空间”,优化民情互动场景。在网格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便民服务站,并按照因地制宜、务实推进的原则,在社区各网格点搭建公共服务“微空间”,切实夯实社区治理的服务空间载体。服务站以网格为单位,在各网格的小店、老年活动室、理发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居民日常生活集聚的地方设立,并由一定威信、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或者群众代表担任综合服务站站长。 推进“微改造”,打造舒适人居环境。“微改造”将改善空间环境营造人居活力,改造基础硬件,做功能“加法”与要素“减法”,增加公共空间的休憩、交往、亲子活动的功能,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如在楼栋改造中,维持现有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局部拆建、功能置换等方式实现片区的改造和更新。打造“全要素”的休闲娱乐健身空间。通过增设各类健身、娱乐、休闲设施,扩充场地的服务群体,满足周边居民的使用需求。此外,在改造中注重与居民共同创建社区更新和社区文化的特色品牌。 开展“微公益”,传递能量温暖人心。社区通过发动居民广泛参与志愿者活动,开展多种便民服务,实现便民服务向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如开展关爱空巢老人“邻里相伴”志愿服务、关爱留守儿童“邻里相携”志愿服务等。依托志愿者队伍,制定群众文化活动菜单,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确保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笑声,不断丰富文化惠民活动内涵、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完备“微激励”,多点发力提质增效。完备人才激励机制,启动各种资源充分发掘居民骨干。社区通过入户拜访、荣誉激励等方式,在摸清居民需要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的基础上,发掘一批社区骨干,有效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职业、特长、爱好和人脉等优势,开展邻里互助服务,进行“爱心传递”,使居民在接受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走出家门,融入社区。通过“发掘一个、凝聚一群、带动一片”,在小区内营造出“民事民办、民事民治”和睦邻友好、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堡街道供稿) 讲好社区故事 传递百姓声音 点击上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