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7-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昨天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并将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人的思索、汗水和梦想。来自法学界的专家,以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就这部新出炉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发表看法。

标志着中国迎来民法典时代

“《民法典》的编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法律人的夙愿。它的起草并通过,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迈上了新台阶。”上海财经大学民法学专家朱晓喆教授表示,它既是我国民事立法历史的传承,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固化和制度化。《民法典》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将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比如,居住权制度,这是《民法典》新增加的。它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社会需求。在近亲属间涉及到房产争议时,它能将房屋的使用权和居住权分离。它对养老产业也很有意义,老年人可以将房屋所有权转让给金融机构等,但仍保留居住权,让“以房养老”的难题有了法律依据。

对于老百姓关心的“头顶上的安全”问题,审议通过的民法典进一步规定了高空抛物的法律责任,新增了“建筑物使用人在赔偿后可追偿”的条款。草案经过审议后,更是明确了物管机构需履行防范义务、公安等机关负有调查义务等。如果能查到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调查后仍无法确定的,才由建筑物使用人共同承担,但仍保留了追偿权利。

“中国人在特殊时刻,有了《民法典》,将给我国带来重大改变,标志着中国终于迎来了‘民法典时代’。”朱晓喆表示。

顺应群众需求推动治理现代化

“我认为,《民法典》的编纂是中国立法史上的里程碑。”在全国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看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法典,《民法典》“意义非凡”,“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民事立法制度进步、发展的呈现,《民法典》首先展现的,是我们在法治上的进步。”

陈晶莹把《民法典》称为“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她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因为近年来科技颠覆性的发展和应用,人民群众的法治的意识提高,对公平正义、人格尊严、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诉求也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更希望通过民法典,依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民法典》则很好地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需求、新要求。”

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民法典》同样意义重大。“《民法典》是多年来民事立法实践和相应司法实践的总结,是民事制度的系统集成。制度的集成某种程度上就是治理现代化重要的一环,非常有利于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我国的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保护个人信息的有力法律武器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律师对《民法典》中有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等方面的条款非常赞同,他认为,这将成为“保护个人信息的有力法律武器。”

吕红兵讲了一个刚刚发生的案例来作说明:5月6日,脱口秀演员王越池(艺名“池子”)在微博上发布声明,指责中信银行泄露其个人账户交易信息。5月7日,上海银保监局已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