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二十一、那时云南地区的府、直隶州、直隶厅)

云南省

何宗海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长江上游。“云南”作为地名,最初出现在西汉,只是一个县名,三国时为郡名。唐代封南诏王为云南王,成为了南诏国的代称。元代设立云南行省,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因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亦因境内有滇池,别称滇。先秦时属滇国。秦始皇26年(前年),置滇池县(县治在今云南省晋宁县),开辟五尺宽的道路,称作五尺道,从蜀到滇(今四川省宜宾市至云南省曲靖市)。西汉武帝元封2年(前年),置益州郡,下辖24县,治滇池县。东汉时置永昌郡,治不韦(在今云南省保山县北)。三国时蜀汉分置建宁、兴古、云南、永昌诸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境内被称为南中。东晋,爨(cuàn)琛及后世在昆川(在今云南省曲靖市)称王余年。唐高祖武德4年(年),置姚州(州治在今云南省姚安县北);太宗贞观6年(年),置戎州,治僰道都督府(在四川省宜宾市西南);玄宗时,置36羁縻州(羁縻是历史上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州、县实行的一种自治制度,和朝廷睦邻相处,不加干涉),辖县,后增至92州;开元26年(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云南建立南诏国。南诏国所辖地域包括今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地区。相传10代国王,先后统治长达年,直到后晋高祖天福2年(年),被段思平联合37部所灭,建立大理国。宋徽宗政和3年(年),大理国归宋后,段和誉受封为大理国王。元宪宗3年(年),元军灭大理国。从唐玄宗开元26年(年),南诏皮逻阁统一六诏至元宪宗3年(年)大理国灭亡,这一历史时期被统称为南诏时期,共历时年。元世祖至元4年(年),正式建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省会由大理(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迁至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明太祖洪武14年(年),灭元梁王,置云南布政使司。清代置云南省;圣祖康熙元年(年),吴三桂追捕永历皇帝于缅甸,押赴昆明被绞死。[1]

晚清的云南省,所辖区域东界贵州、广西2省,西连缅甸(时英国侵占),南毗安南(今越南,时法国侵占)、罗斛(今老挝),北邻四川省,西北与西藏接壤。境内有铁路自昆明至河内(今越南首都河内市)。省会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全省辖云南、昭通、东川、曲靖、丽江、大理、楚雄、永昌、顺宁、普洱、临安、澄江、开化、广南共14府;广西、元江、武定共3直隶州;蒙化、景东、镇沅、镇边、永北共5直隶厅;共25散州;共11散厅;共辖39县。

云南府

地处云南省中部。先秦时属滇国。西汉武帝元封2年(前年),属益州郡,郡辖谷昌(县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建伶(废县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西北)、滇池(县治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东)、连然(县治在今云南省安宁市)、秦臧(县治在今云南省富民县)、昆泽(县治在今云南省宜良县)等县。蜀汉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晋武帝泰始7年(年),析南中原属益州的建宁、云南、永昌、兴古4郡,设立宁州,为全国19州之一。东晋成帝咸和14年(年),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唐高祖武德元年(年),境内置92州,任命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所在益宁城。唐中,属南诏国。五代后晋高祖天福2年(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在拓东城设鄯阐府。元宪宗3年(年),元军攻占云南;世祖至元13年(年),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明太祖洪武14年(年),改路为府,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云南省、府、县同治在昆明城内。清承明制。[2]

省会所在地。府治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区)。辖区东及东北界曲靖府,西连楚雄府,南邻澄江、临安2府,北与武定直隶州接壤。下辖:昆明(县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区)、富民(今云南省富民县)、宜良(今云南省宜良县)、呈贡(今云南省呈贡县)、罗次(县治在今云南省禄丰县碧城镇)、禄丰(今云南省禄丰县)、易门(今云南省易门县)共7县;嵩明(州治在今云南省嵩明县)、晋宁(州治在今云南省晋宁县)、安宁(州治在今云南省安宁市)、昆阳(州治在今云南省安宁市八街镇)共4散州。

昭通府

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古称朱提、乌蒙。夏商时属古梁州。周为窦地甸。秦末汉初为夜郎国地。西汉武帝建元6年(前年),始置朱提县,属益州犍为郡。三国蜀汉时分犍为郡地置朱提郡,为郡治所在地。晋代置朱提郡,属益州。南北朝宋时属宁州。隋初改置曲州,后称恭州。唐复置曲州朱提郡,为郡治。唐玄宗天宝元年(年)后,属南诏乌蒙部。宋代为大理国乌蒙属地。元始祖至元10年(年),置乌蒙宣抚司,13年(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明太祖洪武15年(年),改置乌蒙府。清世宗雍正5年(年),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3]

府治恩安(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辖区东及东南界贵州省大定府,西连四川省宁远府,西南邻东川府,北与四川省叙州府接壤。下辖:恩安(县治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永善(今云南省永善县)共2县;镇雄(州治在今云南省镇雄县)1散州;大关(厅治在今云南省大关县)、鲁甸(厅治在今云南省鲁甸县)共2散厅。

东川府

地处云南省东北部。秦代属靡莫部族。西汉武帝建元6年(前年),置堂狼县,属犍为郡。隋代属恭州地。唐初设唐兴县,南诏时置东川郡。宋大理国置东川郡大都督。元代置东川路。明太祖洪武15年(年),设东川府,属云南布政使司,16年(年)改属四川省。清承明制,圣祖康熙38年(年),改土归流仍置东川府;世宗雍正4年(年),改属云南省。

府治会泽(在今云南省会泽县)。辖区东界贵州省大定府,西连四川省宁远府,南邻曲靖府,西南毗武定直隶州,北与昭通府接壤。下辖:会泽(今云南省会泽县)1县;巧家(厅治在今云南省巧家县)1散厅。

曲靖府

地处云南省东部。秦始皇22年(前年),修通“五尺道”(自宜宾至曲靖)。汉武帝元封2年(前年),置味县(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西山乡),属益州郡。三国后主建兴3年(年),废益州郡设建宁郡,将郡治由滇池县迁味县。西晋武帝泰始6年(年),复置益州,分建宁、云南、永昌、兴古4郡改设宁州,治味县。宁州是全国19州之一(晋代全国19州为司、兖、豫、冀、幽、平、雍、凉、秦、梁、益、宁、青、徐、荆、扬、交、广、并州)。北周时因北魏置宁州于彭元(在今甘肃省宁县),为区别南北,将彭元宁州称为北宁州,南中宁州称为南宁州。隋代置南宁州总管府。唐初置州废郡,设南宁州;太宗贞观8年(年),改南宁州为郎州,设郎州都督府;玄宗开元5年(年),复置南宁州都督府。南诏及大理国时,设石城郡。宋太祖开宝4年(大理国明政3年,年),大理国联络37部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翌年(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宋徽宗政和8年(年),封大理首领为云南节度使。南宋理宗宝祐元年(年),灭大理国。元初置磨弥万户府,石城千户府;始祖至元8年(1年),改磨弥万户府为中路总管府。13年(年),改为曲靖路总管府,改石城千户为南宁州(在今云南省曲靖市老城)。明太祖洪武27年(年),升曲靖府为曲靖军民府。清承明制;高宗乾隆30年(年),改曲靖军民府为曲靖府,县、府仍治南宁县。[4]

府治南宁(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辖区东界贵州省兴义府,西连云南府及武定直隶州,南邻广西直隶州,西南毗澄江府,北与东川府及贵州省大定府接壤。下辖:南宁(县治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平彝(今云南省富源县)共2县;沾益(州治在今云南省沾益县)、陆凉(州治在今云南省陆良县)、罗平(州治在今云南省罗平县)、马龙(州治在今云南省马龙县)、寻甸(州治在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宣威(州治在今云南省宣威市)共6散州。

丽江府

地处云南省西北部。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而得名。战国时属秦国边地。汉属越郡。三国蜀汉时,设遂久县,属云南郡。西晋时属越简郡、云南郡。东晋和南北朝仍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隋代属越简郡。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南诏时属铁桥节度,后改为剑川节度。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始建城。元代先设茶罕章管民官;始祖至元8年(1年),改置宣慰司,13年(年),改置丽江路,丽江地名始于此。明太祖洪武15年(年),置丽江府,后改为丽江军民府。清朝设丽江军民府;世宗雍正元年(年),改土归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高宗乾隆35年(年),置丽江县。[5]

府治丽江(在今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辖区东界四川省宁远府,西连缅甸国,南邻大理府,东南通永北直隶厅,北毗四川省雅州府,西北与西藏接壤。下辖:丽江(县治在今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1县;鹤庆(州治在今云南省鹤庆县)、剑川(州治在今云南省剑川县)共2散州;中甸(厅治在今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维西(厅治在今云南省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共2散厅。

永北直隶厅

系丽江府属直隶厅。地处云南省西北部。西汉武帝元鼎6年(前年),为遂久县地,属越西郡。三国蜀汉后主建兴3年(年),改属云南郡。东晋时置姑复县,仍属云南郡。唐高祖武德7年(年),置靡州,属姚州都督府;德宗贞元11年(年),南诏设置北方赕,后改名成偈赕,先后属剑川和铁桥节度。后晋天福2年至南宋末年(—年),设成纪镇、善巨郡,属大理国。元始祖至元15年(年),设施州,17年(年),改称北胜州,属丽江路宣抚司;24年(年),升北胜州为府,属丽江路。明太祖洪武15年(年),仍置北胜府,16年(年),降北胜府为北胜州,属鹤庆军民府,29年(年),置云南行都军民指挥使司;英宗正统6年(年),升北胜为直隶州,属云南省布政使司。清世祖顺治17年(年),仍属北胜州,境内有茶马古道;圣祖康熙5年(年),北胜州属大理府,31(年),合永宁、北胜称永北,复升北胜直隶州为永北府;世宗雍正3年(年),划木氏所属梓里、睦科、大弯、米厘、松坪、喇嘛、楼子海等地归永胜府。高宗乾隆32年(年),改永北府为永北直隶厅,属迤西道。[6]

厅治永北(在今云南省永胜县)。辖区东界四川省宁远府,南隔金沙河(今金沙江)与楚雄、大理2府相望,西与丽江府接壤。

大理府

地处云南省西部。西汉武帝元封2年(前年),境内设叶榆县,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三国蜀汉时,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代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南朝宋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齐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隋代属昆州。唐高祖武德4年(年),洱海地区置有“8州17县”;高宗麟德元年(年),改属姚州都督府;玄宗开元26年(年),属南诏国。从此时至南宋理宗保祐元年(元宪宗3年,年),大理国覆灭,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存续达多年。这期间,大理是南诏、大理国都所在地。唐昭宗天复2年(年),郑买嗣建立大长和国,南诏亡;后唐天成2年(年),先后建立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后晋天福2年(年),段思平联合滇东37部,进军大理,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元宪宗3年(年),元灭大理国,置云南行省,政治中心由大理东移至昆明;在大理置上下2万户府;始祖至元11年(年),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明代,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隶厅。[7]

府治太和(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辖区东界楚雄府,西连缅甸国,南邻永昌府及蒙化直隶厅,北与丽江府接壤。下辖:太和(县治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浪穹(今云南省洱源县)、云南(今云南省祥云县)共3县;邓川(州治在今云南省洱源县邓川镇)、云龙(州治在今云南省云龙县)、赵(州治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共3散州。

楚雄府

地处云南省中部偏北。汉代属益州郡,蜀汉、西晋属云南郡。东晋属建都郡。南北朝为爨氏割据区。隋属昆州。唐初属南宁州都督府,境内大部属览州,北部属化州。南诏时属弄栋节度。宋代大理国前期为白鹿部(后称石郡),隶于云生节度;后期废节度,设威楚府。元初,设威楚、石鼓2个千户,属威楚万户;始祖至元8年(1年),改威楚万户府为威楚路,以威楚千户置威楚县,以富民、净乐2个百户置富民、净乐2县,皆隶属威楚府,15年(年),升威楚县为威州,辖富民、净乐2县;21年(年)复降威州为威楚县,富民、净乐并入威楚县;以石鼓千户置石鼓县,属镇南州。明太祖洪武15年(年),改威楚县为楚雄县,属楚雄府。清承明制。[8]

府治楚雄(在今云南省楚雄市)。辖区东界云南府及武定直隶州,西连大理府及蒙化直隶厅,西南邻景东、镇沅2直隶厅,东南毗临安府及元江直隶州,北隔金沙河(今金沙江)与永北直隶厅相望,东北隔金沙河与四川省宁远府相依。下辖:楚雄(县治在今云南省楚雄市)、定远(今云南省牟定县)、广通(县治在今云南省禄丰县广通镇)、大姚(今云南省大姚县)共4县;镇南(州治在今云南省南华县)、南安(州治在今云南省双柏县)、姚(州治在今云南省姚安县)共3散州。

永昌府

地处云南省西部。战国时属古哀牢国。汉武帝元封2年(前年),置不韦县,隶益州郡。东汉明帝永平10年(67年),不韦县改隶益州西部都尉属国;11(69年),复归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均属永昌郡。唐宋时期,先属南诏,为永昌节度,后归大理,前期仍承节度,后分设永昌、腾冲2府。元初,设永昌三千户和腾冲千户,属大理总管府,后改属永昌州及藤越州、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明代,先后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军民府。明世宗嘉靖3年(年),置保山县为府附郭。清设永昌府。[9]

府治保山(在今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辖区东界顺宁府及蒙化直隶厅,西及西南连缅甸国,南邻罗斛国(今老挝),北与大理府接壤。下辖:保山(县治在今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永平(今云南省永平县)共2县;腾越(厅治在今云南省腾冲县)、龙陵(厅治在今云南省龙陵县)共2散厅。

顺宁府

地处云南省西部偏南。古为蒲蛮之地,称蒲门。唐属姚州,宋归永昌。元泰定帝泰定2年(年),夷长孟氏请求内附,4年(年),设顺宁土府;天顺帝天顺元年(年),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明神宗万历26年(年),改为流官制,置顺宁府。清高宗乾隆35年(年),置附郭顺宁县。[10]

府治顺宁(在今云南省凤庆县)。辖区东隔澜沧江与景东直隶厅相依,西连永昌府,南毗普洱府,西南邻罗斛国(今老挝),北与蒙化直隶厅接壤。下辖:顺宁(县治在今云南省凤庆县)1县;云(州治在今云南省云县)1散州;缅宁(厅治在今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1散厅。

景东直隶厅

系顺宁府属直隶厅。地处云南省西部偏南。系傣语坝子城的意思。先秦属西南夷地。两汉、两晋时属益州郡和永昌郡。北周至隋朝属濮子部。唐南诏置开南节度,治所在开南城即今景东县。宋大理国后期废节度,属统矢府的当箸袒赕(又称景董)。元始祖至元12年(年),置开南州,隶威楚路;宁宗至顺2年(年),置景东军民府,隶属云南行省。明太祖洪武15年(年),降府为州,属楚雄府,17年(年),重升为府。清高宗乾隆35年(年),设景东直隶厅,隶迤西道。[11]

厅治景东(在今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辖区东北界楚雄府,北连蒙化直隶厅,西隔澜沧江与顺宁府相望,南与镇沅、镇边2直隶厅接壤。

普洱府

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普洱为哈尼语水湾寨的意思,由“步日”演变而来。汉代先后属益州刺史部哀牢地和益州刺史部永昌部。三国蜀汉时期,大部分地方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南北朝时期,属宁州永昌郡。隋代称濮部。初唐属剑南道濮子部;熹宗乾符6年(年),取名步日,设步日睑。南诏时期,属银生节度范围,称步日赕。宋大理时为步日部。元代设云南行省,改普日为普耳,设普日思摩甸司,属元江路;世祖至元25年(年),普洱设甸制,并改名为普日,全称为普日思么甸司。明太祖洪武16年(年),置车里宣慰司。清朝初年,属元江府;世宗雍正7年(年),置普洱府。

府治普洱(在今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辖区东界临安府及元江直隶州,西及南连罗斛国(今老挝),西北邻顺宁府,北与镇沅、镇边2直隶厅接壤。镇沅、镇边2直隶厅属该府监管。下辖:普洱(县治在今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县;思茅(厅治在今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思茅镇)、他郎(厅治在今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雅邑乡北)共2散厅。

镇沅直隶厅

系普洱府属直隶厅。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因沅江而得名,取威镇沅江之意。西汉属益州郡,东汉隶永昌郡。唐南诏时为银生节度属柳追和城地。宋大理国后期属蒙舍镇统领。元为干远州,隶景东府。明惠帝建文4年(年)置镇沅州;成祖永乐4年(年)改为镇沅土知府,隶云南布政司。清世宗雍正4年(年)改土归流;高宗乾隆35年(年),改为直隶州;宣宗道光20年(年)改为直隶厅。[12]

厅治镇沅(在今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辖区东界元江直隶州,西北连景东直隶厅,南及西南与普洱府及镇边直隶厅接壤。

镇边直隶厅

系普洱府属直隶厅。地处云南省西南部。西汉武帝元封2年(前年),属益州郡哀牢地。唐代宗永泰元年(年),设威远城,属银生节度。元始祖至元12年(年),改立威远州,属威楚路。明太祖洪武15年(年),置威远土知州,属楚雄府,17年(年),升为威远府,直隶省承宣布政使司。清世宗雍正2年(年)“改土归流”后,设威远厅,属镇沅府;高宗乾隆35年(年),改属普洱府。[13]

厅治镇边(在今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辖区北界景东直隶厅,西北隔澜沧江与顺宁府相望,东北邻镇沅直隶厅,南及西南与普洱府接壤。

临安府

地处云南省南部。古称步头,又叫巴甸。唐元和年间设县。南诏时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隶属于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阿白部。元始祖至元13年(年),改名建水州。明代置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14]

府治建水(在今云南省建水县)。辖区东界开化府,西连元江直隶州及普洱府南邻安南(今越南),北通澄江、云南2府,西北抵楚雄府,东北与广西直隶州接壤。有昆明至河内铁路从阿迷、蒙自通过。下辖:建水(今云南省建水县)、通海(今云南省通海县)、河西(县治在今通海县)、嶍峨(今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蒙自(今云南省蒙自县)共5县;宁(州治在今云南省华宁县)、阿迷(州治在今云南省开远市)、石屏(州治在今云南省石屏县)共3散州。

澄江府

地处云南省中部。战国时,属滇国地。汉晋称俞元县。南诏时称河阳郡。大理国时称罗伽部。元宪宗6年(年),改罗伽部为万户(府),后升为澄江路(澄江名始于此)。明太祖洪武15年(年),改澄江路为澄江府,辖新兴(今云南省红塔区)、路南(今石林县)2州,河阳(今澄江县)、江川、阳宗3县。[15]

府治河阳(在今云南省澄江县)。辖区东界广西直隶州,西及西南连临安府,北邻云南府,东北与曲靖府接壤。有昆明至河内铁路,从河阳通过。下辖:河阳(今云南省澄江县)、江川(县治在今云南省江川县江城镇)共2县;新兴(州治在今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路南(州治在今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共2散州。

开化府

地处云南省东南部。西汉元鼎6年(前年),置群舸、越寓等郡,属进桑县(县治在今云南省河口县境内)。东汉时期,仍隶牂牁郡,属进乘县(县治在今云南省马关县境内)。三国蜀汉后主建兴3年(年),属兴古郡进乘县。西晋武帝泰始6年(年),属宁州兴古郡的进乘县。隋初属南宁州总管府辖;文帝开皇4年(年),改属昆州。唐初,置南宁州都督府(府治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南诏时属通海都督管辖和岭南西道安南都护府(冶所邕州)。从宋仁宗皇佑元年(年)至清初,为龙氏土司领地达余年。元始祖至元14年(年),置广南西路宣抚司(治所在今云南省广南县),15年(),改为广南西路宣慰司,后改为宣抚司。元成宗大德4年(年),属教合3部。明前期属八寨长官司,后属临安府阿迷州教化三部长官司。清圣祖康熙6年(年),置开化府。[16]

府治文山(在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县)。辖区东界广南府,西连临安府,南邻安南(今越南),北与广西直隶州接壤。有昆明至河内(今越南河内市)铁路从河口(今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通过。下辖:文山(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县)1县;安平(厅治在今云南省马关县马白镇)1散厅。

广南府

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先秦时,境内九个句町部族组成句町国。西汉武帝元鼎6年(前年),置牂牁郡,设句町县(县治在今云南省通海县东北);三国蜀汉至东晋随属兴古郡;唐初隶南宁州都督府,唐中隶岭南西部邕州为僚子部,自立余年;宋为特磨道。元为广南西路宣抚司、宣慰司。明太祖洪武15年设广南府(府治在今云南省广南县)。清承明制,仍设广南府,建立22卫,3衔18所。[17]

府治保宁(在今云南省广南县)。辖区东界广西省归顺直隶州及白色直隶厅,西连开化府及广西直隶州,南邻安南(今越南),北及东北与广西省泗城府接壤。下辖:保宁(今云南省广南县)1县。

广西直隶州

地处云南省东部。西汉元鼎6年(前年),设漏江县(县治在今云南省通海县),隶群舸郡,东汉沿之。蜀汉属建宁郡,晋宋沿之。隋属群州。唐高祖武德元年(年),改置陇堤县,属郎州。唐朝初期属羁縻州,隶黔州都督府。元始祖至元12年(年),置广西路,属云南行中书省。明太祖洪武15年(年)改为广西府,属云南布政司。清高宗乾隆35年(年)改为广西直隶州。[18]

州治广西(在今云南省泸西县)。辖区东界广南府及广西省泗城府,西连澄江、临安2府,南邻开化府,北与曲靖府接壤。下辖:师宗(今云南省师宗县)、邱北(今云南省邱北县)、弥勒(今云南省弥勒县)共3县。

元江直隶州

地处云南省中部偏南。古属西南夷地。两汉时期,属益州郡地。隋、唐名步头,属黎州地。元世祖至元25年(年),置元江路,。明太祖洪武15年(年),设元江府;成祖永乐3年(年)升为元江军民府。清世祖顺治16年(年),改土归流,称元江军民府;世宗雍正7年(年),普洱从元江军民府析出,置普洱府,10年(年),又析原属临安府的建水县划归元江军民府。乾隆30年(年),改元江军民府为元江府,35年(年),改元江府为元江直隶州。[19]

州治元江(在今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青龙厂镇附近)。辖区东界临安府,西连普洱府及镇沅直隶厅,北与楚雄府接壤。下辖:新平(今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县。

武定直隶州

地处云南省北部。先秦时属滇国。西汉武帝元封2年(前年),属益州郡。蜀汉后主建兴3年()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西晋武帝泰始6年(年),属宁州建宁郡。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和建宁郡。隋代属南宁州总管府昆州。唐初属南宁州总管府;太宗贞观6年(年),属戎州都督府。南诏时属东爨乌蛮37部之一的罗婺部。宋孝宗淳熙元年(大理国利贞3年,年),仍为罗婺部。元宪宗7年(年),为罗婺万户府。元始祖至元7年(1年),为北路总管府,13年(年),属武定路。明太祖洪武15年(年),为武定军民府;武宗正德2年(年),撤南甸县;穆宗隆庆4年(年),改土设流为武定府;神宗万历35年(年),改军民府为武定府。清高宗乾隆35年(年),降府为直隶州,撤销和曲州。[20]

州治武定(在今云南省武定县)。辖区东界曲靖府,西连楚雄府,南邻云南府,北毗四川省宁远府,东北与东川府接壤。下辖:禄劝(今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元谋(今云南省元谋县)共2县。

蒙化直隶厅

地处云南省中部。春秋战国时属滇国。西汉武帝元光5年(前年),属汉,元封2年(前年),更名邪龙,属益州郡。东汉明帝永平12年(69年),属永昌郡。蜀汉后主建兴3年(年),增设云南郡(郡治在今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邪龙县改属云南郡。晋武帝泰始7年(年),分益州,置宁州,改属宁州。唐太宗贞观23年(年),属大蒙国;高宗永徽4年(年),筑蒙舍城为巍州治所;玄宗开元29年(年),皮罗阁将南诏都城从蒙舍城迁至太和城。后晋出帝开运2年(年),属大理国。明太祖洪武16年(年),仍为蒙化州;成祖永乐3年(年),升左禾为蒙化知州;英宗正统13年(年),升蒙化州为府。清始祖顺治16年(年),仍为蒙化府。清高宗乾隆35年(年),改蒙化府为直隶厅。

厅治蒙化(在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辖区东及东北界楚雄府,西连永昌府,南邻顺宁府及景东直隶厅,北与大理府接壤。

根据何宗海先生的《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整理。

温馨提示:《浩瀚的历史画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的方法
白癜风偏方快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