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人体的阴阳代谢开始阳消阴长,因此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等,都应该顺应秋季的气候特征,以养收为主。 穿衣: 常备一件薄外套。初秋季节,气温早晚略凉、中午仍较为炎热。这时候千万不要凭一时感觉而随意增减衣物,最好身边常备一件薄外套,以防温度骤然变化,导致受寒感冒,或者中暑昏厥。但是也不要一下子增加太多衣物,否则会削弱身体对外界气候的适应能力,更容易受凉感冒。但是深秋季节气温低时,就应该及时增加衣物,尤其是体弱老人和儿童,更应该要注意。 饮食: 凉润为主少辛辣。秋季宜收不宜散,饮食上应注意减少辛辣味道食物,适当增加一些酸味食物。同时由于秋季燥邪当令,气候干燥容易损伤人体津液,导致干咳、少痰、便秘等情况,饮食上可以略微增加一些凉润食物,但不宜进食过多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人体阳气。秋季可以适当增加食物芝麻、蜂蜜、枇杷、梨、百合、山药等食物。 居家: 保持空气新鲜洁净。秋高气爽,适合给居所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同时起居也要注意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而早起使肺气得到舒展,防止收敛太过。在白天天气炎热时可继续使用空调、电扇等,而夜间气温凉爽时,可适当开窗通风。 运动: 散步慢跑最安全。初秋时节,中午温度较高,还是建议在早起或晚上温度较为凉爽时进行运动。同时运动后注意及时擦汗,以免受风,引发疾病。通常来说散步、慢跑都是比较安全的运动方式,而有运动基础的人可选择在天气好时进行户外活动,如跑步、登山、远足等。 精神: 欣赏美景愉悦心灵。秋季在五脏应于肺,而肺在情志方面和悲忧相对应,所以如果过度悲忧会损伤人体肺气;而肺气虚弱,也会使人容易出现悲伤忧虑的情绪。秋季需要注意培养乐观愉悦的心情,保持情绪安宁稳定,避免自然界的肃杀之气影响到自身。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就是利用登高远眺、欣赏美景来达到心旷神怡、消散不良情绪的目的。 预防: 重视保健防秋燥。秋季容易出现胃肠炎、咳嗽等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来缓解秋燥。贝母蒸梨、菊花茶、桔梗甘草茶等可以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干等症状,而山药核桃粥可预防秋燥引起的便秘。 秋季饮食调理 注意饮食调理,可以适当多吃甘、淡、滋润的食品,既补脾胃,又养肺润肠。另一方面是补肺气。保证合理的营养是补肺气的基础。要注意防止热能过剩,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中医称“秋气燥,宜食麻仁,以润其燥”。首先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发功用的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 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生吃清火润肺,生津止渴,止咳化痰,适宜于阴虚肺燥,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若老人肺燥脾虚,生吃梨,易便溏腹泻,则宜蒸梨或煎煮服用。另外,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同时可适当多食一些酸味果蔬,食酸以收之。 百合:有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 山药:其特点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不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都适合食用。 白扁豆:初秋,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汤服,可消暑热、化暑湿、健脾胃、增食欲。 藕: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有“暑天宜生藕,秋凉宜熟藕,生食宜鲜嫩,熟食宜壮老”的说法。 黄鳝:入秋食鳝,不但补益力强,对人体血糖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烧鳝段、清炖黄鳝、炒鳝丝、黄鳝粥等均可。 栗子:有健脾养胃、补肾壮骨的作用。 胡桃:能补肾固精、温肺定喘,又能益气养血、润燥润肠。 红枣:红枣是滋阴润燥、益肺补气的清补食品,如能与银耳、百合、山药共同煨食,效果更好。 苦瓜:苦瓜有清热祛心火、解毒、明目、补气益精的作用。 此外,早秋还适合食用梨、荸荠、海蜇、胡萝卜、荠菜、平菇、海带、番茄、兔肉,进补则适宜用黄芪、人参、沙参、枸杞子、黄精等。 来源:人民网健康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