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宋嘉定二年(年)冬,北风凛冽,雪大如席。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边,几排茅屋已被白雪覆盖,其中一间茅屋内,灯盏微弱,忽明忽暗。 床榻上一僵卧老者,气若游丝。众人跪在床前低声抽泣----- 良久,老者那干枯的手颤巍地指向书案上的纸卷。一人起身拿起,是一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是的,这首《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留给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诗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热忱,催人泪下,激人奋进。因此,它成功入选了小学课本,成为经典的爱国主义教材。 陆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尽全身力拿出来给儿孙的,既不是银票也不是地契,更没有盯三瞩四、儿女情长之话语,只是一首诗。 为什么会这样?他到底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② 北宋宣和七年(年),冬。 淮河上空,狂风卷集着乌云,咆哮着。在乌云和河水之间,一条官船倔强地颠簸穿行,豆大的雨点倾泻在船蓬上,噼啪作响。 哇~~~,一声婴儿延长的啼哭声,在这狂风暴雨声中显得特别刺耳,似乎在向天公抗议着什么,难道这预示着他的人生之路也将风雨相伴? 船上主人叫陆宰,刚从淮南计度转运副使的职位上卸任。他此行是进京述职,没想到途中喜得贵子,为其取名陆游,字务观: “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列子仲尼篇》 可以说陆游的出生,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他出身江南官宦书香之家。太爷爷陆轸进士出身,以榜眼及第,官至吏部郎中,累赠太傅。他为官耿介忠直,以敢于直谏著称。 有一次,陆轸向仁宗汇报工作,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他用笏板指着仁宗的龙椅说:天下多少奸雄都盯着您的宝座呢,陛下必须好好工作,这个位置才能坐得稳呀! 爷爷陆佃,经学大家,官至副宰相,王安石高徒,也是位忠直耿介之人。 作为王安石得意门生,陆佃并没有一味倚附王安石,他对王安石变法持保留意见,故并没有得到王安石重用。 陆佃并没有因此而记恨王安石,相反,他始终不忘恩师教诲之情,处处维护恩师。 王安石变法失败去世后,人人避而远之,但陆佃偏偏逆行,他带着学生高调哭祭之。 在编写《神宗实录》时,在评价王安石的问题上,陆佃又是据理力驳,和旧党的范祖禹、黄庭坚激烈争辩: 黄庭坚:“如侍郎言,是佞史也。” 陆佃:“如鲁直意,即是谤书。” 父亲陆宰也是大宋中高层干部,进京述职后,被任命为京西路转运副使,负责所辖区域的钱粮筹运。 陆宰也是宋代著名的藏书家。南宋初建时从民间征书,陆宰一下子献书一万三千多卷,受到朝廷表彰。 按说陆游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官宦书香之家,出道即C位,应该躺着就是人生赢家吧。 然而,呵呵,他好像生错了时代。 ③ 不幸的是,陆游出生时,北宋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庞大帝国,已是穷途末路,只剩下一口气吊着。 女真部落建立大金后,国力日渐强盛,于年灭辽后,随即掉转枪口挥师南下,对病怏怏、战五渣的北宋举起了屠刀。 靖康二年(年)三月,金人掳走徽、钦二帝,存国年的北宋以屈辱的方式悲情结束。 同年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改元建炎(妄图以火克金),史称南宋。 侥幸继承帝位的宋高宗赵构,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组织民众保家卫国上,一再拒绝李纲、宗泽等主战将相固守中原的建议。他早被金人吓破了胆,唯恐重蹈父兄被掳之覆辙。 听说金兵又攻过来了,宋高宗赵构来了个先跑为敬,抡圆了双腿狂奔,从南京应天府开始起跑,然后就是扬州→镇江→杭州→越州→明州-----,速度快距离远,堪称超级跑男。 据说当时在扬州,宋高宗赵构在后宫正寻欢鱼水之欢,突然外面有人喊道:金兵来了~~ 赵构突然受到这惊魂一吓,一哆嗦咔嚓,从此以后内个就不行了,从此以后他也就绝了后。 可怜的宋高宗赵构,最后被金兵追到了海边,没处跑了,咋整? “逃跑皇帝”的名头那也不是盖的。 赵构:跑路,我是专业的。你们不都是想下海经商吗,劳资下海当皇帝。 那个谁谁谁,完颜什么玩意的,金兀术,你们有狼牙棒,我们有天灵盖,who怕who呀,怎么样,你特喵的有本事过来打我呀,哈哈----- 结果,金兵好像还真拿他没办法。赵构在海上乐哉游哉玩了四个多月,看够了海景,吃腻了海鲜,然后踏着MJ的魔幻舞步哼着:“头发甩甩,大步的走开-----”潇洒上岸。 有了最高领导人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那些投降派、主和派就像脱缰的野狗,四散而逃。 这可就苦了天下百姓。金兵手持狼牙棒,一锤一个脑震荡,铁蹄所到之处,官军望风而遁,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南逃。 接着前面说陆宰。年陆宰接任京西路转运副使一职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直在太原前线筹粮。 金人四个月打不下太原,陆宰的驰援也有不小的功劳。只是投降派最怕触怒金人,眼中容不下他,随便找个理由就将陆宰罢免。 失职后的陆宰只得带着家人汇入了逃难的人群,先是逃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后辗转逃回了老家山阴,只是老家也不安全。不得已,陆宰带着全家投靠地方武装首领陈彦声,避难东阳山。 晚年的陆游在家乡闲居时,回忆起幼年时期的动荡生活,刻骨铭心: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呜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 《三山杜门作歌五首其一》 在那丧乱逃窜的年代,烽火四起。不仅有金兵追击,还有散兵盗贼,路上随时随地都有危险。 追兵来了,赶紧怀揣着一张饼趴在草丛中,大气都不敢喘。往往十多天都不敢生火做饭,生怕被贼兵发现,饿了呢就啃两口饼。 ④ 生逢乱世的陆游,国灭家破、生灵涂炭、颠沛流离、“儿时万死避死胡兵”的这些经历,都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金兵是坏蛋”的种子已埋到他幼小的心田,最终生根发芽,并伴随了他的一生。 陆家家学渊源,书香馥郁。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宋史说陆游,年十二,能诗文。 老爸陆宰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士大夫。人以群分,他的朋友圈也多是热爱国家的饱学之士。陆游曾这样回忆起儿时的见闻: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与国事,或裂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相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言教不如身教,环境熏陶胜过耳提面命。小陆游可以说每天都在接受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当诗人难,当爱国诗人难上加难,搞什么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 国家不幸诗家幸。陆游童年动荡的生活环境,为其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少小遇丧乱,忘意忧元元”,忧国忧民成为他终身不渝的襟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杀敌报国是他矢志不移的情结。 ⑤ 绍兴六年(年),十二岁的陆游以门荫被朝廷任命补登士郎,是个正九品的文散官。 意思是,陆游出身高干家庭,按规定可以封个官,但只是一个没有职位、没有收入,只有官名的散官,还得候补。说到底就是一种荣誉称号吧,对外可以吹吹,看,我家孩子十二岁就当官啦。 想当实在的有薪水的官那还得参加科考。 少年陆游天性好学,除了从书本上学习经史子集、华夏坟典外,还遍寻名师躬身求教,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曾几、朱敦儒、史浩都曾指导过陆游。 学有所成的陆游在16岁、19岁的时候两次参加科考,结果全部失利。十二能诗文、又有名师指点的陆游怎么考了两次都没考不上?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方面或许是主要原因。当时正值主和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炙手可热的大奸臣秦桧当权,他一向视主战派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也是害死岳飞的主谋之一。 而陆游一家是有名的主战派。秦桧怎么能让“不讲政治”的陆游中进士? 唉,只能叹息陆游的命不好。 陆宰夫妇看到儿子闷闷不乐的样子,商量给已经二十岁的陆游娶个媳妇吧,先成家再立业。或许娶了媳妇生了娃,更能让儿子增强信心、增强责任心。 陆家在山阴当地也算是大户人家,经过一番张罗,很快就迎娶了门当户对的唐家千金大小姐,十九岁的唐婉。(一说唐婉是陆游表妹,一说陆游和唐婉不存在血缘关系。) 出身名门的唐婉兰心蕙质、满腹诗书,和陆游喜结良缘,那称得上是天作之合、人间佳侣。 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红袖添香、琴瑟和谐,形影不离,天天腻歪在一起。西窗剪烛,饮酒赋诗,经常通宵达旦。 家中呆够了,就携手外出。或到沈园赏花,“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或去镜湖泛舟,“双桨归来弄湖水,往往湖边人已起。”。 有时甚至夜不归宿,“系船禹庙醉如泥,投向渔家月向低。”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一年多。有个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这人就是陆游的妈妈唐婉的婆婆唐氏。小两口这么恩爱,陆妈妈高兴还来不及呢,急什么呢?一看你就没当过婆婆。 探花郎采访过陆妈妈,她是这样说的:婉儿确实既有颜值又有才华,配得上我家陆游。只是她有点太黏人了,红袖添乱,已严重影响了游儿学业。 最关键的是,他俩结婚都一年多了,到现在也没能给我报个弄璋之喜,这不是瞎使劲嘛。家里条件这么好,梦特好大产床,产婆24小时待命,可她就是生不出来。 想当年那是什么条件,我在船上滋溜一声就生下了游儿。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造个娃比造个航母都废劲,嘤嘤----- 采访过后不久,陆妈妈就对陆游下了最后通牒——立即休妻!这对陆游来说真的太难了,一边是鹣鲽情深的妻子,一边是生他养他的母亲。 就像现代人开玩笑的一问:老婆和老妈一起掉河里,你先救谁? 陆游此刻就遭到了这样的灵魂拷问。这属于恶意提问,陆游拒绝回答。 但陆游想到了一个他认为的“两全其美”办法,在外租房金屋藏婉,偷偷过起了家外有家的生活。唉,合法夫妻生生整成了小三。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陆母很快就发现陆游这一伎俩,当然又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老妈老婆你今天必须选一个! 在那个孝道大于天的年代,陆游其实没得选。 最后分别的日子到了。一个黄昏,夕阳无语。 含泪的唐婉在女仆的搀扶下,钻进了娘家来接她的马车,缓缓驶去----- 望着渐行渐远的马车,陆游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兰因絮果堪恨处,淘尽放翁一生情。 ⑥ 不打扰不纠缠,做合格前任,人人有责。 陆游和唐婉分手后,陆游再娶王氏,连生三娃,陆母非常满意,陆游满不满意没问过。 唐婉呢,也遇到了良人,她嫁给了皇族宗室赵士诚。虽然她是二婚,但赵士诚并不嫌弃她,还拿她当宝。 如果就这样,一别两宽,各自欢喜,那自然是极好的。然而,生活就像个相声演员,它总会冷不丁地给你开个玩笑。 绍兴二十三年(年),29岁的陆游赴临安锁厅试(针对现任官员的一种考试。前文说过,陆游在十二岁时就荫补为登仕郎),一不小心考了个第一,第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又是第一。 考第一是好事,也是坏事。说是好事你懂,说是坏事你可能就不太清楚了。为什么说是坏事呢,这又和大奸臣秦桧有关,这两次考试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 此时的秦桧在朝廷是一手遮天。孙子参加科考,秦桧根本就不用跟主考官打招乎,一个眼神就够了。 谁知碰到了一个叫陈之茂的主考官,他眼神可能不太好,不吃这一套,实事求是地把陆游定为第一。 陈之茂敢于挑战秦桧权威,真是好样的,探花郎给你双击个赞。 只是这彻底惹恼了秦桧,为保送自己孙子中状元,扫除最大竞争对手,就找了个“喜论恢复”的理由,将陆游罢黜,取消其殿试资格。 所以事后论,如果陆游当初考个第二、第三什么的,不引起秦桧注意,最后参加殿试,说不定能拿状元,最不济也能有个官做做。 (殿试是高宗皇帝亲自面试,秦桧操作的空间有限。尽管秦桧废尽心思,最后参加殿试的孙子秦埙也只得了个第三,还是赵构给秦桧面子。) 唉,陆游可真够倒霉的,和谁在一起科考不好,偏偏要碰到秦桧的孙子。 科考进仕的大门第三次对陆游关上,而且是以这种方式,这对陆游来说肯定是相当的憋屈。 去沈园散散心吧,那是他以前和唐婉经常去的地方。陆游莫名有了这想法。 和唐婉分手快十年了,陆游再也没有去过沈园,他害怕睹物思人。 十年了,如今又来到了沈园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陆游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走着走着,远远望见对面一男一女手搀手向他走来,那女的似曾相识,走近一看,四目相对,啊?是唐婉!唐婉此刻也认出了陆游。 十年了,再次相见。“人生若只如初见”本该多么美好,只是如今物是人非,“人成各,今非昨”,陆游、唐婉此时相遇略显尴尬。 赵士诚知道陆游大名,更明白唐婉对陆游的思念之情。于是让下人准备些酒菜,自己借故走开。让他们叙叙旧吧,这或许能缓解唐婉的相思之苦。 十年来,陆游又何尝不思念唐婉呢。此番邂逅,二人把酒话凄凉,回首往事,陆游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悲痛欲绝、情不自已,酒入愁肠化作滔滔悲情,挥笔在沈园墙上写下了那首千古伤心之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看了陆游这首《钗头凤》,唐婉愈加不能释怀,也依韵和了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此次偶遇后,唐婉情伤难抑,一病不起,在写下这首《钗头凤》后不久,郁郁而终。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呜呼,哀哉。 这两首《钗头凤》可谓用血泪写就,足以感天动地,被后世追求真爱的人传唱不衰。 在余生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陆游把对唐婉的思念绵延到了他生命的最后。 少年情事老来悲。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陆游在68岁、75岁、81岁、84岁四次重游沈园(81岁那次是梦游),留诗数篇,追寻他和唐婉在沈园留下的点点滴滴,寄托对唐婉的无尽哀思,抚慰自己破碎的精神家园。 节选其中部分诗句,以飨读者: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棉。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鏁壁间尘。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震撼诗坛,也让后世无数痴情男女为之唏嘘,为之慨叹。 不必去责备陆游所谓的“懦弱”,那是时代的悲剧。正如宋代陈衍评价陆游的沈园诗所说:“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⑦ 绍兴二十五年(年),一代奸相秦桧一命呜呼,从此人间少了一个害人精。全国人民拍手叫好,纷纷折桧庆祝。 而陆游也将迎来自己人生转机。 绍兴二十八年(年)秋,云门草堂,秋菊如金,枫叶似火。 34岁的陆游意外收到朝廷的任命书:授陆游福州宁德县主簿。 陆游紧紧攥着朝廷的任命书,心潮澎湃。想到自己受秦桧打压科举无门,12岁就荫补登士郎,等了二十多年终于补上了官。虽然主簿只是一低微小官,但位卑未感忘忧国,“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被称作“小李白”的陆游,此刻也体会到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万丈豪情,亦辞家入闽走马上任。 在宁德,陆游撸起袖子加油干,浑身充满了无穷力量,政绩颇丰,获宁德民众盛赞,“有善政,百姓爱戴。”接着调任福州决曹,再入临安任删令官、大理寺司直,可以说是一年一升官。 只是这些工作都是史官秘书类的,搞搞文字材料什么的,根本就不可能上马击狂胡。此时抗金前线又传来好消息,金兵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金兵北遁,宋军大捷。 陆游那粒久埋心底的抗金收复种子,又被催发,他多么想披甲执锐,纵横沙场杀个痛快。于是,他主动请缨,请求北伐,“泪溅龙床请北征”! 宋高宗赵构斜倚龙床,瞟了一眼陆游:就知道打打杀杀,做一个安静美男不香吗? 上不了前线,也不愿做安静美男。陆游就当“键盘侠”,给朝廷上札子提意见,先后上了《上二府论都邑札子》、《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力荐朝廷迁都建康,有利于进讨中原。 宋高宗赵构:读书人不要纸上谈兵好不,临安这么繁华,靠海这么近,内什么,咳咳,“撤退”起来很方便的----- ⑧ 年,宋高宗退位养老去了,养子赵眘即位,是为孝宗。 后世普遍认为宋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新皇上任三把火,召老将张浚入朝议事、为岳飞平反、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 看到孝宗这样的一番华美操作,陆游心中刚被浇灭的小火苗,腾的一下又被点燃了。 于是上书孝宗,提出不封异姓王、管好皇帝身边的人、废除凌迟之刑等七项举措,洋洋洒洒,言辞恳切。 孝宗看后,大为感动,当场赐陆游进士出身:陆爱卿忠君爱国,朕甚欣慰。你的学历嘛就早就达到了进士水准,就等同进士吧。 孝宗接着说:陆爱卿要大胆进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算是朕做错了也要敢于批评。 陆游听了,感动得一塌糊涂,两手直抹眼泪。他就把孝宗的话当真了,记得牢牢的。 孝宗身边有两个叫龙大渊、曾觌的门客,陆游认为他们逢迎拍马、结党营私、迷惑圣上,就私下吐槽这事,被人告发。 孝宗大怒:哼,这个陆游给点阳光就灿烂,说我身边的人嚣张跋扈,还说我看不见,你就直接说我眼瞎呗。 结果陆游被贬为镇江通判。 陆游一脸无辜状:不是你让我批评你的吗? 哎呦,我说陆同志呀,领导的话你能信吗,领导每次开会的时候总是说:同志们,会很短,我就讲三点三句话。 啪啪啪,掌声雷动。 可是听着听着就是不结束,说好的三句话,三个小时都没讲完----- 忠而被谤,陆游初心不改。在镇江通判、隆兴通判任上,他仍在为抗金恢复奔走呼号,和主和派投降派进行了坚决斗争,被言官弹劾“结交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宋史陆游传》)而罢官还乡。 ⑨ 就这样,年,初官八年的陆游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他刚刚建好的山阴三山别业。 三山别业门前就是波光粼粼的镜湖,风景优美。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退休后也曾居住于此,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而绍兴自古就人会荟萃,周边散落许多著名古迹。 远离勾心斗角的官场,没有案牍劳形的琐碎,陆游的身心彻底放松,将自己融入到这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中,就像柳宗元所说的那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人一旦返璞归真,那么文章也就像天成一般,从诗人的笔端自然流淌出来,朴实无华,至真至纯至美。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乃千古名名,它不仅仅是写风景,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生道路上,有时候看着似乎已经进入绝境,但只要你不抛弃不放弃,终会有柳暗花明的出现。 闲居山阴乡下五年的陆游,也终于等到了柳暗花明的一刻。朝廷再下任职通知,任命他为夔州通判。 陆游知道,夔州通判对他来说就像个鸡肋,他五年前就是通判,而且夔州距他家五千里之外,实为偏僻蛮荒之地。 但为了生活,不去又能怎么办,46岁的陆游已经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了,他需要薪水养家糊口,“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最关键的是,想要实现他抗金恢复的人生理想,也需要平台。 在夔州通判任上,陆游轻车熟路,下基层劝农桑办学事,工作干得有声有色。闲暇时,则寻古揽胜,访杜甫故居,登白帝古城----- 时间过得飞快。陆游在夔州通判的三年任期即将结束,陆游又犯愁了,你肯定要问陆游愁什么呀。 当然是愁下一份工作啦。按常规只能等待朝廷重新分配工作,至于要等到什么时候,没准数,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陆游等不起呀,他一大家子几十口要吃饭呀。 无奈的陆游只好写信给老熟人左丞相虞允文,求他尽快给安排个工作。写着写着,陆游伤心地哭了,英雄也要为五斗米折腰。 某行年四十有八,家世山阴。以贫悴逐禄于夔。其行也,故时交友醵缗钱以遣之。峡中俸薄,某食指以百数,距受代不数月,行李萧然,固不能归,归又无所得食。一日禄不继,则无策矣。儿年三十,女二十,婚嫁尚未敢言也。某而不为穷,则是天下无穷人。伏唯少赐动心,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甚则使可具装以归,又望外则使可毕一二婚嫁。不赖其才,不藉其功,直以其穷可哀而已。 (《渭南文集》卷十三《上虞丞相书》) 我年近半百,一辈子受穷,好不容易谋个夔州通判这么个工作,工资低得仅能糊口。当年千里迢迢上任,连路费都是向朋友借的。现在任期满了,一分钱都没攒下,没办法回家了,也没办法留下来----- 我儿子三十岁了,女儿二十岁了,也没钱婚嫁。丞相大人,我算天下最穷的人了,不必看我的才能和功劳,就当可怜可怜我,赐给我一个工作吧,我需要一份工作! ⑩ 不知道什么原因,陆游并未收到丞相大人回信。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陆游意外收到了枢密使除四川宣抚史李炎的来信,邀请他到宋、金交界的军事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共商抗金大计。 我勒了个去!陆游收到邀请的那一刻,像个孩子,一蹦三丈高。不仅仅是因为找到了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要从戎了! 他平生梦想“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照进了现实! 在南郑,尽管宋金无战事,但陆游仿佛置身于那金戈铁马的嘶杀声中,“南沮水边秋射虎,大散关头夜闻角”、“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都是写于这一时期的诗句。 “南沮水边秋射虎,大散关头夜闻角”这句诗一下子就将你穿越到古战场,既有“射虎”还有“大散关”。 先说射虎,陆游有很多打虎诗,如“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 陆游真的能打虎吗?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稍微分析一下,陆游打虎完全有可能。 首先是宋代的老虎特别多,且不是国家保护动物。陆游到前线察看地形、侦察敌情时,碰到老虎的可能性极大。那么,陆游具备打虎的实力吗? 当然具备,和辛弃疾一样,陆游也是文武兼修。既然说到辛弃疾,这儿就多说两句。 辛弃疾比陆游小15岁,也是铁杆抗金志士,也是郁郁不得志,“志士千秋泪满裳”。 他们的理想都是当将军、战士,志在恢复,可硬是被生活逼成了诗人,是一对真正的难兄难弟。 辛弃疾任绍兴府知州时,亲自登门拜访刚刚第二次退休的陆游。酒逢知己千杯少,二人开怀畅饮,纵论国事,说到伤心处二人抱头痛哭。 看到陆游家破旧的茅屋,辛弃疾于心不忍,想给他翻修一下,被陆游婉拒。 好,接着上面继续说陆游,说陆游会功夫,有诗为证: 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 术成欲试酒半酣,直蹑丹梯削青壁。 看来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不但诗才像李白,剑术也和李白一样,好生了得,那么打个老虎也就不在话下了。 再说“大散关”,大散关就在南郑宋金边界,陆游诗中多次出现,代指烽火紧张的前线。他最有名的当数《书愤其一》中的“大散关”了: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写的是宋对金作战中取得的为数不多的两次胜利,气势恢弘,是陆诗中的名句。 在南郑,陆游深入前线,察看敌情,了解敌我态势,制定了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平戎策》。只是该计划被朝廷否决,王炎调回京城,幕府解散,陆游转岗入蜀。 陆游在南郑尽管只有短短的八个月,但这短暂的、火热的军旅岁月,彻底改变了陆游的人生和诗风。 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光,南郑时间逐渐演化成了一种力量,一种信念,一种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 晚年居住在山阴乡下的陆游,壮志不酬,回忆起这段戎马岁月,仍然悲愤不平: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心中的理想,离实现曾经是那么的近,又是那么的远。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潜入金地侦察画图、加班加点写出的《平戎策》,有图有真相,却被孝宗当成了手纸。此身合是诗人未?难道这辈子我就只该是个诗人? 冷风斜雨中,失魂落魄的陆游骑着瘦驴进入四川。“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自己知天命之年了,失此良机,余生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上前线了。 理想破灭的巨大失落感,让陆游陷入深深的迷茫。“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陆游开始借酒烧愁,四处游荡,日日笙歌,放浪形骸。这样下去,陆游不就变成废柴了吗?哈哈,是你想多了: 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 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 陆游心心念念的仍是他的抗金恢复大业,即使喝醉了,聊的还是抗金!恢复!只是英雄泪,谁人揾? 陆游表面上的放荡行为,又被投降派捉住了小辫子,弹劾他“不拘礼法,恃酒颓放”再遭罢官。 尽管此时他的上级领导是他的好友、过去的同事范成大,但范成大也是无能为力、爱莫能助。(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和尤袤被称作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对此,陆游呢,也早就见怪不怪了。你们不是说我颓放吗,索性以“放翁”为号,“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 好在陆游这次运气还不错,罢官不久后就被朝廷安排到福建、江西、淮南等地主管茶盐。不过这三个地方加起来也就干了不到四年,又被主和派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等道听途说缘由弹劾。 此后,年近花甲的陆游,除了二年知严州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山阴乡下度过。他的一生也是闲居多任职少,“二年居官,十年待选”。75岁时,光荣退休。 说到退休,那可是现代人能想到最浪漫的事了。每天睡到自然醒,斗斗地主钓个鱼,弄弄花草跳个舞。一句话,你现在就是leader,你也可以为所欲为了,哈哈。 陆游是怎么看待退休的呢,他没说,但从他的一首诗里你就能读懂他。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严州任前。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官场浑浊薄凉,你们又让我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来干嘛!显然陆游的牛脾气又上来了,对自己屡遭贬斥打压,向当权者控诉、抗议!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我可不想在你们临安呆,我清明就要回家。 你看看,陆游明明是来临安等待分配工作的,却又不合适宜地向当权者吐槽。这就是真正的陆游,一个耿直如铁的陆游!一个不畏强权的陆游! 陆游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受到了委屈,也想甩手撂挑子,也想退休回家。但陆游毕竟是陆游,他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信念之火,从未熄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他可以杏花春雨,也可以疾风暴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放在一起比较细品,你就会发现,这其实都是在表达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懑、无奈和惆怅。 他更牵挂着中原沦陷区的大宋子民: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的大好河山已沦丧六十多年了,大宋子民还在金人的铁蹄统治下泪眼南望,他们眼巴巴地盼望着王师北伐,解救他们于水火。 陆游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还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 他自修《南唐书》十八卷,记述南唐由盛而衰直至灭亡的历史,告诫南宋统治者,南唐的亡国离我们并不遥远,读史明鉴,要避免和南唐一样的亡国命运。 年,闲居了13年已78岁高龄的陆游,竟然再次被朝廷启用。此时皇帝高宗、孝宗、光宗都被陆游熬走了,现在是宁宗执政,却不让他安宁,让他速到临安报道,主要任务是主持修史。 朝廷升他为秘书监,正四品,这是陆游做官的最高职务了。 大宋虐我千百遍,陆游该不该回虐大宋一次呢?瞧,就你这点觉悟,人家陆游才不会呢。“岂知扶病又离家”,陆游不顾年老多病,骑着毛驴准时上任。 两年后,完成《孝宗实录》、《光宗实录》编辑任务的陆游再次光荣退休。 陆游是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而爱国诗人无疑是他最为闪耀的光环,他的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感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他的词和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称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而明代才子杨慎则说其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 陆游一生著作颇丰,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现存诗余首,是中国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有《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著作存世。 除诗文外,陆游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书法水平,在南宋至少能排进前几名。 陆游一生以抗金北伐、恢复中原为己任,却屡遭贬谪闲置,壮志不酬。他初心如磐,愈挫愈勇,将爱国情绪饱和到他的生命里,洋溢到他的作品中。 陆游的一生是不断战斗的一生,是永不言败的一生,是绝不屈服的一生! 正如他笔下的那株梅花,寂寞无主,苦雨寒风,仍不屈怒放。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终 文章来源于微公号探花TV,严禁转载。 参考资料: 《天地放翁陆游传》陆春祥著 《唐宋诗人故事》张学淳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