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兰州市文明办组织评选的年第四季度“兰州好人”评选日前揭晓。他们分别是——“助人为乐”好人:李海宾(甘肃希望之星志愿服务队队长)、周振军(皋兰县石洞小学大队辅导员)、赵风泽(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见义勇为”好人:菅继光(原甘肃广播电视报社退休职工);“敬业奉献”好人:马安武(榆中县中连川乡学区校长兼中连川小学校长)、刘志强(兰州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军(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教授)、杨海兴(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罗富城(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消防救援站消防员);“孝老爱亲”好人:侯刚(兰州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员工)。 “助人为乐”好人 1.李海宾,男,37岁,甘肃希望之星志愿服务队队长。 年,李海宾成立“甘肃希望之星志愿服务队”,七年来,他和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带着平板电脑、点读机、点读笔等电子教育产品,在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举办了“心连心关爱残障儿童”“外面的世界”“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校园—益手洁”等一系列爱心助学活动,累计帮扶4万余名贫困留守儿童,帮助农村学生拓展学习途径,提高线上学习普及率。年10月27日,李海宾向无偿转运防疫一线物资的“货拉拉”司机群体捐赠N95口罩只、5斤装84消毒液50桶、洗手液瓶、保温水壶个、水果蔬菜等防疫生活物资,价值1.6万余元。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候,他前往城关区团结新村街道红星巷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 李海宾先后受到省市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多次表彰,带领团队荣获“最具爱心捐赠单位”“关爱公益组织”“关爱捐赠单位”等殊荣。 2.周振军,男,41岁,中共党员,皋兰县石洞小学大队辅导员。 年春节前夕,周振军和好友在一家烤肉店就餐,突遇烤肉店着火,他强忍着大火的炙烤,迅速将液化气瓶拖出后厨,化解了爆炸危险。大火扑灭后,周振军被熏得“灰头土脸”,就在当场群众对他的义举交口称赞时,他悄然离开现场。年8月的一个晚上,周振军所在学校的一名学生和家长发生争执离家出走,周振军立即召集教师、家长、朋友划片区寻找,他们走街串巷整整一夜,直到凌晨五点找到孩子。年皋兰县7·22特大洪涝灾害时,在家因病休养的他不顾病痛,与家人购买物资奔赴皋兰一中救灾点成为志愿者,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教师、家长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灾区人民暖心的帮助。同时,他经常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休息时间,义务为爱好体育的学生做“体育天天练”体质训练,为学生中考体育奠定基础,位学生受益。他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组织皋兰自行车协会成员捐款元,并为防疫工作者送餐、赠送消杀枪。目前,他积极向皋兰县石洞镇武装部提出申请加入民兵预备队,时刻准备帮助有需要的人。年周振军被评为“皋兰县7·22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3.赵风泽,男,38岁,中共党员,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 赵风泽作为公司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组织志愿服务队与康县碾坝镇蹇后沟村、云台镇上磨村和关场村党支部开展支部联建,举办“金秋助学”等捐赠活动,开展“向雷锋学习”、“建筑工友家庭行”、“关爱星星的你”、“我爱你祖国”等志愿服务活动余次。从年开始,坚持为安宁区福利院的32位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在康县何家庄村小学设置志愿者“爱心加油站”,为“加油站”捐赠10套益智类玩具、余册书籍,“一对一”帮扶1个特殊家庭孩子,并捐款元。他采购困难农户香菇、木耳等农产品,参与“能量助农直播带货”活动,帮助贫困农民余户,销售价值万元的滞销农产品。年疫情以来,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带领突击队前往安宁区慰问防疫一线公安干警,协助公司派出车辆67辆,从四川、陕西等地“点对点”专车接回工友人。他带领团队获得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兰州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赵风泽个人也获得第五届“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第三届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见义勇为”好人 4.菅继光,男,60岁,原甘肃广播电视报社退休职工。 年12月28日晚,年近60岁的菅继光在马拉松公园散步,突然听见男孩急促的呼救声。视力不太好的他不假思索跳了下去。冬日的黄河水冰冷刺骨,水流湍急。菅继光眼睛一直盯着河中央的那个黑影,奋力向男孩所在的位置游去,随着两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男孩的身子也越沉越低。菅继光说:“等我游到他身边时,他只有肩膀和头露在水面上,已经失去了意识。”男孩身穿棉衣,被水浸泡后更加重,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男孩一点点往岸边拖,游回岸边时,菅继光体力耗尽,浑身湿漉漉地上岸后,看到孩子吐出水,脱离危险,才默默离开。救起一个人,挽起一个家,菅继光让冰冷的黄河水有了温度,用一颗温暖又勇敢的心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敬业奉献”好人 5.马安武,男,43岁,榆中县中连川乡学区校长兼中连川小学校长。 1年大学毕业后,马安武毅然来到榆中县北部山区的中连川小学,开启不同寻常的教育之旅。这里是一所典型的山村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孩子没出过大山,更不用说接触足球。每天早晨6点10分,马安武雷打不动带领孩子们带球跑圈、绕杆射门,下午放学再分组对抗、苦练技术。历经20余年探索推出了“习惯养人,学习过人,踢球做人”的“中连川模式”。自年以来,所在学校获得国家和省市县级荣誉25余项,并陆续向广州恒大、陕西省队等输送了50余名优秀学员,先后有10名队员赴英国参加训练,更多的孩子因为足球走出大山!在他的带领下,这座山区小学发展成为甘肃省水平最高、最有影响力、最知名的乡村小学足球队。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英国BBC等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足球纪录片《踢球吧,孩子》、足球励志电影《足球少年》都是以他为主人公讲述的故事。 马安武先后荣获年全国“双有”先进个人、届马云乡村教师奖、年-年连续4年甘肃省优秀教练员、兰州市骨干教师、年榆中县第五届十大道德模范等。 6.刘志强,男,58岁,中共党员,兰州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志强时时把企业利益放在心上,全力推动商务领域创新发展,在电子商务、会展业、商贸物流业、商贸服务业、兰州牛肉拉面行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做强物流产业方面,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获得多个国家试点项目,电子商务发展从无到有,商贸物流发展从有到优,都倾注了刘志强大量心血和汗水。特别是为了推进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把兰州牛肉拉面打造为名副其实的“兰州名片”,他不辞辛劳、四处奔波,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培育龙头企业创品牌走出去,目前全国各地兰州牛肉拉面馆有5万多家,同时逐步走出国门,在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店余家,让兰州牛肉拉面走向了世界。 三年疫情,兰州市商务局承担着牵头全市生活物资保供任务。刘志强带领商务局一班人,“5+2”“白+黑”始终奋战在保供的第一线,建立起以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为枢纽、二级批发市场为骨干、超市菜市场为支点、社区便利店蔬菜店水果店为触角的四级联动保障供应体系,在保障民生所需、助力疫情防控、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探索出了城市应急保供的“兰州样本”。仅今年“9.22”疫情期间为医护人员、公安交警、隔离酒店、社区志愿者等提供安全可靠、健康可口的餐食.5万份。他舍小家顾大家,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坚决态度和果敢行动,牢牢守住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 7.李军,男,42岁,中共党员,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教授。 在教学中,李军注重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把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考核重点,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他累计主持国家省级以上课题15项,作为负责人承担省级以上名师、创新团队工作室(协同中心)6个,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项技能大赛,近名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余项,获得国家省市优秀指导教师40余项。在抗击疫情期间,自主研发“校园疫情日报管控系统”“疫情防控大数据管理平台”和“甘肃省青年志愿者疫情防控综合服务平台”,每日服务于甘肃省近20万青年志愿者和兰州市所中小学及职业院校约60万师生,用信息化服务疫情防控一线工作。 李军被评为年第七届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甘肃省首届陇原英才、甘肃省职业教育名师、甘肃省创新教育名师、兰州市年领军人才(第一层次)、兰州市青年专家、金城名师等。 8.杨海兴,男,51岁,中共党员,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杨海兴到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30年来,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兰州高原夏菜”成为甘肃省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收入占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38%以上。杨海兴肩负着榆中全县蔬菜发展的技术指导工作,他将蔬菜标准化种植、病虫害田间识别及防治、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结合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农民进行“特殊”培训,改善农民种菜的不足。为全面带动南部二阴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年以来,杨海兴分别负责马坡乡和新营乡10多个贫困村的冷凉型蔬菜种植技术指导,通过手把手传授生产技艺,有效提高广大贫困户的生产技术水平。每年他在省内各地开展蔬菜生产培训及现场指导80余场,发放资料余份,接待全国蔬菜考察学习团20余次。近年来,杨海兴和同事们坚持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每年都在不同区域开展兰州高原夏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兰州高原夏菜新品博览会。目前引进试验成功30多个蔬菜新品种、研究成功的先进技术不仅带动了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健康向上发展,还促进了农民增收。他所服务指导的“兰州高原夏菜”种植技术和规模目前已走在全省蔬菜产业的前列。为有效解决蔬菜品种更新和技术改进,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生产外销蔬菜,杨海兴常年奔走在省市农业院所,目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都在榆中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推动了全县蔬菜快速发展步伐。针对榆中县蔬菜当前存在的问题,他先后撰写各种试验、项目实施方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学术论文余篇,编写了《兰州高原夏菜技术手册》。他主持参与的榆中县高原夏菜生产技术等项目多次获奖。杨海兴先后获得全国服务三农先进个人;甘肃省农业先进工作者、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兰州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科普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兰州市文明家庭等荣誉。 9.罗富城,男,29岁,中共党员,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消防救援站消防员。 罗富城始终战斗在灭火救援一线,先后参加“兰州鸿煜石化产品有限公司爆炸事故”“兰石化炼化装置爆炸”“兰海高速特大交通事故”“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白银靖远洪水溃堤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年在兰州鸿煜石化产品有限公司爆炸事故中,他冒着油罐爆炸的危险,顶着高温热辐射内攻进行冷却灭火,深入内部战斗近4小时,避免了恶性爆炸事故和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将损失降到最低,出色完成了任务。罗富城还加入青年志愿服务队,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余次,为群众义务送水余吨,无偿献血毫升,捐款捐物1万余元。为地方学校军训余天,受训人员达0余人;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提供消防知识咨询余次。罗富城被总队、支队评为“训练标兵”“优秀士官”“优秀班长”和“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三等功一次。 “孝老爱亲”好人 10.侯刚,男,56岁,兰州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员工。 侯刚的岳父岳母都已83岁高龄,岳母患有多种疾病,妻子残疾,身体虚弱,侯刚就是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岳母两次骨折,医院都是他从四楼背上背下,医治期间昼夜精心陪护,出院在家周到护理照顾,给岳母翻身、按摩、喂饭……几个动作下来,他已满头大汗,而这看似简单的动作,他每天亲力亲为,已经重复了30年。为了让两位老人吃得舒心,他每天坚持回家做饭,每次饭菜都按老人的口味来做,并且经常调剂饭菜花样。遇到朋友、同事在外用餐,他都是先赶回家给老人做好饭菜后再去参加,每次回乡探亲或去外地,他都会提前备好能储存的食物,放在冰箱,方便老人食用。每到换季,侯刚都会仔细更换老人的被褥,并添置衣物。为防止老人长期平躺生褥疮,侯刚又买来轮椅,每天坚持推着岳母到楼下遛弯。为了给岳母解闷,侯刚专门购买平板电脑并安装于沙发上用于播放戏曲和新闻。三十年来,侯刚和岳父岳母一起生活,对老人和妻子精心照顾,家里的氛围也特别融洽。他还经常自带工具,加班加点地帮楼院居民修理水、电、暖设施,义务服务,赢得邻居们的一片赞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魏婷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