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治疗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5.html 12月的北京城,充满了生命终章的气息。我曾无数次抱怨这座城市,兼容北国的寒威肃杀和南国的近乎无雪,下沉的冷空气、笨重的冬衣、僵硬的四肢,将我重重地压在这大地上。而在全世界都处在例外状态的年,这一年的冬天对我来说同样不凡。疫情之下校园生活突然飘落云端,毕业前夕的兵荒马乱和尘埃落定,遭遇也许是这短短24年人生中最为甜蜜的际遇……开题答辩结束,当我站在年关回望这一年,比起前两年的感慨,今年的内心充满安宁,安宁得以至于开始怀疑年终总结的必要。 不过,记录个人的心灵史总是有趣的。不经意间写下回忆的那一刻仿佛找寻不到文字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字竟然成为记忆的闸门,能够看到个人成长历程中的变与不变。年末提及的“入世”与“出世”,年末提及的“灵魂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年末提及的“名相”与“真实”,也许我一直以来都活在矛盾冲突之中,但是随着表述的变化和内涵的延异,能够感受到从19岁到24岁这几年里,我的成长和成熟。 1 今年是时光停止的一年,疫情之下,社会停摆,而生活还在继续。 1月22日,消息逐步蔓延开来,担心去机场接机的父亲的安全,全家开始齐刷刷戴上口罩。 1月24日,除夕夜,大伯和爷爷戴着口罩来家里吃了一顿年夜饭,随后小区封禁。 2月16日,我退掉了第二天返程北京的火车票,从此开启别开生面的网课生涯。 5月,经过漫长的内心搏斗,正式决定暂缓读博计划,选择工作。 6月3日,二外德语课结课,考完学生时代最后一场考试。 7月,交上专书选读论文,毕业论文前全部课程事宜结束。 疫情之初,全社会都处于对未知的焦虑之中,我自己也概莫能外。被迫取消的家庭聚会、被缩小的活动范围、被日程固定的生活,只是非常时期最明显不过的表征。当举国上下负重前行的时候,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消息让我几度怀疑所谓“在世”的真实,几乎每天都被那些生死攸关的、魔幻现实的、令人感动的、令人痛苦的事件持续冲击着。当然,这里不是专注于反思疫情的地方,这些文字需要更加专注、更加宏大、更加深层的思考和体会,只是成人之后,这种个人命运与民族、时代命运高度关联的时刻,似乎前所未有。 宅家生活是单调的,但又是极度丰富的。起床、读书、做论文、看电影和剧集,开学后上课,兼顾着先后两个出版实习。更加重要的,运动,做家务,学习做饭,学习诸种独立后持续需要的生存技能。年初父亲念头一闪,多买了大量的牛肉、猪爪等各种熟食,谁知竟成了疫情期间重要的改善伙食的口粮。烹羊宰牛,炖鸡烧鱼,包饺子,捏馄饨,擀面条,烤面包……难得的高密度家常美食制作体验,我选择用镜头记录下爸爸妈妈制作它们的每时每刻。当我们将本以为能够在楼下的商店轻而易举得到的一切亲力亲为的时候,生活莫名就回归到生活本身。 因此,疫情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漫长的中场休息,甚至可以说,它远远称不上是一种“休息”。年度读书本、写完2篇论文、做完1场报告、参加1次线上学术会议、决定毕业论文选题、减肥6斤、从5月起开始实习、完善简历、更加系统地学习德语……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甚至由于精力高度集中、少有同辈压力,我的执行力远远高于在校期间。另一方面,这似乎真的是一场“休息”,我仔细思考和回望前两年在学术上的信仰、犹豫、坚持与失意,思考学术与社会、知识分子与社会等种种问题,思考自己究竟是谁,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6月1日我曾经发一条朋友圈,问及在为信仰奋斗终生和追求热爱之事所带来的快乐之间应如何抉择,我想问及的本体问题是学术与工作的选择问题,但现在看来,这两件事似乎并不矛盾,甚至,我曾经对学术这件事施以过度的执念,将工作视为学术信仰的背弃,但是当我逐渐对作为真理的学术以此在的、具体的、存在于现在大学中的学术界加以解构的时候,当我学会将学术作为一种“方法”而非“本体”的时候,我突然实现了和自己的和解。学术来源于此世,但也会因语词的隐喻和逻辑抽象而将自身束之高阁,以至于忘记这个丰富的、多元的、精彩的世界本体自身。当学术与“真理”被祛魅,学术成为与众多工作等同的职业道路的选择时,突然意识到,很多事不必纠结。 我不必成为真理祭坛前的圣徒,我所应做的,是让真理熔铸于我,然后好好生活。 2 开学的日子,虽然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随着找工作从一种所谓“退路”变成一种决定,-年度便一跃成为学生时代的最后一年,从未想过踏足的“秋招”居然成为自己的战场。于是,一连串的所谓“人生重大决定”便接踵而至。 5月进入网易有道出版中心做图书编辑实习,在互联网行业的出版部门初步了解出版。接手周期最久的一本书是一本英语语法书,从选题策划评估、3轮内容编校调整乃至最终的形式确定,在晓舒老师的包容和指导下,给了我最大的发挥和施展的空间。绘本翻译、词汇书的编辑、早教图书的选题策划评估……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以书的形式被凝聚、固定下来,依据使用者的不同变成适用于不同阅读用户的图书商品。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这个过程,便是“沟通”和“打磨”,与稿子、与作者、与上级编辑老师、与发行老师……当然,最终的目的是与读者。7月作出离开网易、来到新经典的决定,从一线的编辑到未知的内容研究员助理岗位,同样的未知,但终于进入心心念念的文学出版领域。从图书出版流程的了解、图书文案的撰写、图书出版行业的万千面相,到9月开始涉足书店,一方面以一个行业观察者的视角俯瞰出版,另一方面,以读者视角而非做书人的视角进入图书,收获了别样的风景。 另一边,秋招的战斗从暑假就已打响。百度文化传播、阿里文娱市场、腾讯产培生、腾讯内容运营、字节跳动番茄小说责任编辑、京东营销管培、网易云音乐市场管培、网易游戏产品策划、美团公共关系、苏宁零售管培、学而思高中语文、万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编辑、理想国图书编辑……我已记不清自己究竟投递了多少家企业,记不清挂了多少简历、挂了多少笔试与面试。 修改简历、网申、投递简历的过程极度机械,但每一次提交申请的那一刻又极度矛盾——我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终究不像曾经保研时我与学校的关系那样纯粹,那样“非你不可”。所以面对进一步的笔试、面试通知,我心怀期冀但又毫无希望;面对拒绝,我隐隐失落但又毫不沮丧,毕竟我无法想象,真正成为这个岗位的一员将要意味着什么。相比实习,“第一份工作”多了责任的重量,而相比学术,工作又多了经济契约关系的成份。此前的人生所做的决定真的是太过简单,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选择、努力和命运的共同力量,相信相信直觉、相信内心而非任何外在的因素能够助我在维持初心的同时达到最终的顶点,但是忘记了这一切的前提在于,自己不必承担责任和后果,或者,所谓“后果”终究不会太坏。 曾经在课上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具理性、精于算计等种种概念,要在找工作时直接面对。刚开始时有些抗拒,尤其是当我带着情怀接触文化、传媒、出版行业的时候,直面所谓“文学性”和文化市场的斗争和纠缠,但是当我逐步深入“求职”这一事件的时候,突然感受到这种有些类似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和“成人”有关,和真正的独立有关,和物质性有关。如同真理只有获得物的形式才能成为一种存在,上层建筑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的前提之上,文化需要成为一种事业或产业才得以持存和发扬光大,人只有通过经济独立才能实现对自身命运的自决。所谓“成人”,大抵如此。当我发现自己内心有一些东西被撼动,发现自己的心里多了一丝好奇、困惑与冲动,我愈发坚定了“找工作”的选择,期待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而这也是我在一次次的拒绝中保持信心、勇气与定力的理由。 康德说,启蒙是人类摆脱“未成年”状态,而我个人心灵史的启蒙时代随着找工作进程的延续方才真正到来。梳理过往经历、个人性格、人格特质,在投递、一轮一轮的面试中一遍遍地准备,加以描述。我向来讨厌重复,对于“我是谁”,总认为擅长自我反思的我足够清楚,但是当我真正投入这个过程,遭遇通过,遭遇拒绝,感受到一种奇异的体验,在重复过程中逐渐发现、确证、强化自己是谁,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个无比痛苦的过程,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步建立和世界的联系,找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所谓成长,便是漫长的从“是”(tobe)到“成为”(to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