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是一门将身心结合一体的学科,起源于古印度。这个词通常与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冥想练习联系在一起。有个笃信基督教的美国朋友一直为两者宗教不同而烦恼,认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不应该练瑜伽。这种纠结和痛苦可能也存在于其他学员身上,事实上,瑜伽不要求练习者笃信某个教义或宗教信条,也不要求其遵从某位宗教先知或神。 在追求内心平静的过程中,瑜伽更是一个人的自省,绝非一群人的冥想;是一个人的修行,不是集体性的运动;是一个人的宗教,不是泛泛的信仰。 都市生活,人潮涌动,车水马龙。我们很容易追随着他人的脚步,顺延着别人的车辙,在拥堵中焦虑,在喧嚣中浮躁。 为了摆脱焦虑,释放压力,获得内心的平静,每个人都在寻找慰藉心灵的方式。单纯的用运动发泄负面情绪,身体的疲惫只会带来内心更多的空虚。瑜伽不仅在舒展身体的运动同时还能调节内心,进而起到一种修身养性的作用,自然受到很多都市朋友的追捧。 瑜伽强调个人与内心之间的对话。 每个人作为独立而又独特的个体存在于世,面对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每个人的困扰、疑惑、焦虑来自不同的方面,占据不同的比重。这种身体与内心的交流,只可能是一种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带有强烈思辨色彩的行为。中国有古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主张自我反省,是否做到了仁、义、礼、智、信,通过升华自我获得内心的平静,来面对熙熙攘攘、物欲横流的繁华世界。可见,瑜伽的自省和儒家的“三省吾身”不谋而合。 瑜伽的自省是一种修行,在修行过程达到自我认知、自我控制的目的。 社会的沉浮中,迷惘、焦虑、烦躁原因的根源多半是自我定位不清,自我认识不够。佛教说:“明心见性。”意思是,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虚妄不实的,是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它的变化所迷惑,从中进一步见到自己清净的心性和真正的生命。在瑜伽的冥想中,除了放松身心,也需要思索如何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和内心平和的目的。控制身体,对话内心,实现身心一体,这一点也和佛教相通。 内心的平和不一定需要宗教支撑,有信仰有意念足以让我们的内心强大而富足。闭上双眼,感受内心的平和;吐纳呼吸,放松疲惫的心灵;伸展身体,舒缓僵硬的肩颈。 真正的瑜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束缚,而是身体以及心灵双重的修炼,更是一种健康、安宁、时尚的生活方式。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