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祭月,昼夜均长, 水涸田龟裂,桂子飘香。 秋分,农历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 “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节气 公历:年9月3日04:01:44 农历:丁酉年八月初四星期六 今年闰六月,所以天气一直比较炎热。好在今天就是秋分,据说这天阴阳平衡,凉风徐来,南方也正式步入凉爽的秋季,又逢仲秋佳节,国庆长假,一年中最是惬意的时光,来了! 秋分萧瑟忧愁安,登高开胸食玉泉。早睡早起护心肺,益津养阴润燥胃。梨藕百合柿山药, 酸甘果蔬润津燥。 秋分时节凉风萧瑟,人易出现悲忧情绪,故应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安宁,以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身心的影响。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饮食上宜多食有润肺生津、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梨、藕、百合、山药等;多进行“食玉泉”、登山等运动以祛病健体。 ★节气特点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3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分”为“半”之意,“秋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太阳在这时到达黄经°,一天4h昼夜均分,各1h;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d之中,平分了秋季。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意思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出现干涸。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二是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三是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养生要点 ○起居养生:早晚要添衣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时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因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适时添加衣服。对于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来说,秋分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除了应适时增添衣服外,夜晚睡觉时要注意盖好被子。 卧时宜头朝西秋分时仍应遵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养生原则。睡觉时头宜朝西。早在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春夏属阳,卧时宜头朝东;秋冬属阴,卧时宜头朝西,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睡觉时宜侧身屈膝而卧,可使精气不散。长寿老人一般睡眠时都呈侧卧,而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正符合古人所言的“卧如弓”。 对于正常人来说,正确的睡眠姿势为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放松。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变动,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松,胸部受压最小,而且不容易打鼾。但对于患有心脏病、脑血栓、胃溃疡、肺气肿等疾病的人来说,睡觉时不宜采用此姿势。 ○饮食养生秋分时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故人在此时易出现皮肤和口唇干裂,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咳嗽少痰等症状。在饮食上除了要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外,还应多食有润肺生津、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芝麻、梨、藕、百合、甘蔗、柿子、银耳、蜂蜜等。其中百合因味微苦,性平,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故特别适合在此节气食用。但因其性偏凉,故胃肠功能差的人应少吃。 此外,此时节还宜常食山药。山药性平,味甘,有固肾益精、健脾益胃、润肺止咳、止泻化痰的功效,可治疗肾虚遗精、脾虚泄泻、肺虚咳嗽等症。此外,山药还具有阴阳兼补、不燥不腻的温补特点,故特别适合在秋分时食用。 ○运动养生:登高望远益身心秋分时秋高气爽,很适合登山运动。登山有益于身心健康,可增强体质,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经常登山可以增强下肢力量,提高关节灵活性,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静脉曲张、骨质疏松及肌肉萎缩等疾病,而且能有效刺激下肢的经脉及脚底穴位,使经络通畅。 在登山过程中,人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肺活量明显增加,内脏器官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可得到很好的锻炼。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大气中的浮尘与污染物比平地少,而且负氧离子含量高,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祛病延年“食玉泉”我国古人将唾液称之为“甘露”“玉泉”“金津玉液”“天河水”等,认为其具有重要的养生价值。中医学认为,唾液有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的功效。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也认为:“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食玉泉”法传说为西汉道人蒯京所创,具体做法是:清晨起床后,起身端坐,或仰卧,或站立,先凝神屏息片刻,轻轻吐气三口,再闭气咬牙,口内如含食物,用两腮和舌做漱口动作30次,漱口时口内将生唾液,待唾液满口时,用意念分3次将唾液送入丹田。如此3次,称为三度九咽,名为“食玉泉”。初练时可能唾液不多,久练后便会自增。每天早晚各练1次。长期练习可使面部润泽、精力充沛、体格健壮。 ★情志养生 秋分时自然界一派萧条景象,人易触景生情而出现悲忧的情绪,应力争使自己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保持乐观情绪,收神敛气,使内心安宁,可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身心的影响。 ?秋分有关的习俗 1.秋祭月 你知道吗,秋分曾是正宗的“祭月节”。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因为秋分这天经常不是满月,于是就移到了八月十五。 由于月宫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的传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吃秋菜 还记得暗送秋波这个笑话吗,你在秋天收到过别人送的菠菜吗? 实际上,自古以来,秋分时就有吃秋菜的习惯哦。 蒜蓉红苋菜 岭南地区,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一种野苋菜。 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3.品秋蟹 秋分时节南方的大闸蟹、北方的梭子蟹都到了最是肥美的季节。 吃蟹方法也很讲究。 蟹八件始于明代,食蟹又分“文吃”和“武吃”。 “武吃”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 细细品味蟹肥菊黄、丹桂飘香的季节之美。 4.竖鸡蛋 “秋分到,蛋儿俏”。 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不少人在做“立蛋”试验。 5.粘雀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按习俗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希望避免麻雀等来破坏庄稼。 6、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秋天常见的习俗。大人小孩齐上阵,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还有满满的快乐。 7.送秋牛 “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本文根据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01年9月第10卷第18期内容以及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