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以下网址搜索阅读《滇中新区报》电子报 数字报 不久前,安宁市开在地标性建筑遥岑楼里的新华书店开门迎客,它是新华书店在安宁城区布点设置的唯一一个“书香驿站”。古建筑和书店的结合,大大提升了安宁市的文化气氛,也方便了附近居民来此阅读、买书。 书架都是定制的 知多少 老城往事 “遥岑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年),在清朝康熙、光绪年间都曾重修。据说,明代状元杨慎被贬到云南时曾经在遥岑楼上讲学和著书。”安宁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土地办副主任杨志红,指着永安广场地面上的安宁老城复原图,描述安宁古城的旧时模样,遥岑楼、永安桥这两座地标建筑由他参与复建,对这一带的城市变化非常熟悉。 “这里曾经是安宁的老城,我们现在看到的遥岑楼是按照明代风格在年复建的,从原来的地点上稍微挪开一些。原来那个地方太小了,重新规划时把遥岑楼建在永安广场的中轴线上,坐西朝东,朝着东湖。” 从外观看,遥岑楼是3层楼阁,整体建筑面积平方米左右,“实际上它有4层,地下还有1层,匾额依旧选取了杨慎题字。”据杨志红介绍,室内3层大约有平方米,现在用作新华书店的只1层。从前,明代文化名人杨慎和安宁的曲折故事在此处凝聚,现在这里成为市民广场,精美的楠木建筑也开放为面向普通民众的书店。 遥岑楼所在的永安广场位于百多年前老安宁城的东门外,“先跨过螳螂川上的永安桥,这里曾经是从昆明过来进入安宁的唯一通道,顺着永安街能一直走到百花山,也就是现在的百花公园。明清时期的县衙在老城的北边,现在的文庙所在地。”虽然老城墙已经不在了,永安桥也是在原有古老桥墩的基础上复建的,但这两栋美妙的复古建筑依旧是传承安宁古老历史的地标所在。 售卖文创产品 都能拿起书 让来者 因遥岑楼是从明代开始彰显名气的著名地标,在这栋复古建筑中设置的“遥岑楼书院”和此前在青龙街道设置的“乡愁书院”在选取图书方面有很大不同。据安宁新华书店的副总经理孙维媛介绍,遥岑楼书院的图书偏重历史,“安宁市民还是非常了解遥岑楼历史的,像和杨慎有关的书籍《杨慎传》,才开业两天就卖了一本。” “这里离安宁书城很近,直线距离仅米,因此在选取图书方面并不是那种大众化的,而是彰显城市居民喜爱的知识性,像历史类、社科类、传记类。像这本黄山书社出版的《诗品》,是古典诗词类的书籍,也会有市民来翻看。”孙维媛说。 目前,遥岑楼书院中摆售图书在2册左右,书籍品类还在不断调整中,“总共投入22万元,营业面积不大,目前供新华书店使用的1楼只有60平方米。我们还在摸索经验中,如果经营得好,会申请使用2层、3层。”由于此前已有与青龙街道合作创办“乡愁书院”的经验,此次在安宁主城开设“遥岑楼书院”对安宁新华书店来说也非常顺利,“仍然选择与政府合作的方式,地点由安宁市政府以免租金方式提供给我们,装修和配置书籍都由新华书店进行。”孙维媛介绍,因此楼是全楠木建造,对于如何维护消防安全,书店方也是颇费心力,“使用的都是暖光灯,但灯光温度并不高;装饰上也力求古朴、雅致,原来装修方在顶棚做了些云朵样装饰,开业典礼一过,我们就要求立刻拆掉,为了保证消防安全。” 让每位进入遥岑楼的安宁人都能在精心营造的美好气氛里拿起一本书认真阅读,这是书香驿站设立于此的初衷和期待。 让城市更文明 文化产业 “遥岑楼的最大特色是全部构件都是楠木的,几根承重木柱都是由一整根楠木制成的,这么粗大笔直的木料非常难找。木楼建成后,一直没有上漆,为的是让木材干透。直到今年才上了一层清漆。”全程参与修建的杨志红对遥岑楼有种别样深情,他引记者来到楼阁一侧,指着几株不起眼的绿树,“这几棵是楠木,是我们在主楼建好后进行周遭环境绿化时专门栽种的,都几年了,才长这么一点点粗。” 安宁东湖一线的整洁与优美给很多来安宁游历的外地客人都留下极深的印象,这处既古老又崭新的地块不仅承载古典地标建筑,也有适合年轻人快节奏生活需求的高层单身公寓、咖啡馆、酒吧和沿湖小景致。在附近居住的安宁青年小刘说,自从遥岑楼开放为书院,他的日常生活更丰富了,“下楼散步时顺便过来坐坐,翻翻书。整个社区的业态更高级了,有书香气氛。广场一侧还有专设的志愿者服务站,能临时给手机充电,下雨天还可以借伞。是很诗意的小城生活。” 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杨志红对于安宁城市的文明与进步深有体会,“你看到的这一片原来是很破败的,老房子密集。经过旧城改造,遥岑楼所在的湖畔公园成为更多人受益的公共区域。”他建议记者从百花公园徒步到东湖公园,认真体会这座城市中属于“行家”的那份隐密的美妙。“尤其是安宁‘创文’以来,不仅街区更整洁,市民对什么是文明的理解也更丰富。我自己变得更好,开车礼让行人这种小事已慢慢成为习惯。” “7月21日正式揭牌以来,图书销售的流量并不好,但是社会效益特别好。晚上尤其热闹,以家庭为单位的安宁人会进来读书,买的人很少,但读书的人很多。”孙维媛描述了傍晚时分的书院景象,并表示,周一至周五,遥岑楼书院下午到傍晚开放,周末两天,全天开放,以满足安宁市民的阅读需求。 让我们相约在遥岑楼,与美好的人、美好的书相遇。 本报记者马逢萃/文周凡/图编辑整合/版面设计熊瑛 审核唐薇 赞赏 |